19世紀末義大利的一個文學流派。它屬於批判現實主義的範疇,受到法國自然主義的影響。真實主義的代表人物是小說傢喬萬尼·維爾加(1840~1922)和文藝理論傢路易吉·卡普安納(1839~1915)。

  19世紀70年代,義大利的統一完成後,國內的階級矛盾上升,廣大中小資產階級、農民同大資產階級、大地主的矛盾日趨尖銳,反映民族復興運動理想的浪漫主義文學日益失去現實意義而趨向衰落。這時期,法國泰納的決定論和伽利略創建的實驗科學在在意大利流行,啟發作傢探求表現現實的新方法;而在法國、英國和俄國,巴爾紮克、狄更斯和果戈理的作品樹立瞭現實主義的楷模,於是在意大利文壇上現實主義潮流就應運而生,其中最重要的流派就是真實主義。

  真實主義產生於1870年左右,結束於20世紀初,持續30年。首先是卡普安納在米蘭的報刊上提出自己的理論,維爾加給予支持,並用自己的創作加以實踐和發展,由此產生廣泛影響。

  法國左拉的自然主義理論對真實主義產生瞭直接影響。卡普安納推崇左拉,借介紹自然主義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並稱之為“真實主義”。他提出直接描寫現實生活中的真事是真實主義的基本原則。他認為作傢應當從當代生活中選取題材,象新聞報道那樣描述真正發生的事實,使作品不僅在藝術上有美學價值,而且在科學上是真實的歷史資料。創作的科學性在於作傢必須依據已經發現的或自己觀察到的社會和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藝術地再現生活。為使作品具有強烈的真實感,要求一種客觀的、忠實的文學表現形式,修辭不必考究,語言靈活、生動,適合所表現的特殊環境。

  真實主義的代表作是維爾加的小說。維爾加在1874年發表的中篇小說《奈達》是他開始走上真實主義創作道路的標志。後來又寫出瞭短篇小說集《田野生活》(1880)和《鄉村故事》(1883),長篇小說《馬拉沃利亞一傢》(1881)和《堂·傑蘇阿多師傅》(1889)。在這些作品裡,維爾加以故鄉西西裡島為背景,忠實地反映意大利統一之後在資產階級新秩序和舊封建關系的雙重壓迫下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暴露瞭19世紀末葉意大利社會的癰疽。真實主義所強調的“真實性”、“科學性”在維爾加的作品裡得到充分體現。首先,維爾加把註意力集中於當時階級矛盾最尖銳、生活最貧困的落後地區,真實地描述瞭最貧困、最落後、社會矛盾集中的南方,因而抓住瞭當時意大利社會的本質。其次,維爾加不是機械地進行客觀記述,而是分析復雜的社會結構和經濟關系怎樣決定人們的命運、思想和行動,通過在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的小人物的遭遇,來暴露社會陰暗面的真實景況。他的作品達到的真實不是外表的準確性,而是觸及現象之下的實質,因而也具有“科學性”。維爾加在反映黑暗現實時,對不幸的人們流露出深厚的同情,對惡勢力進行譴責,愛憎鮮明;這些特點使維爾加超越自然主義,成為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傢。維爾加的文辭淳樸、自然,生動、鮮明,大量吸收瞭西西裡民間的詞匯和諺語,作品充滿濃鬱的生活氣息,開拓瞭真實主義樸實的新文風。由於看不到解決社會矛盾的前景,作品流露出較濃厚的悲觀哀傷的情調。

  以維爾加為代表的真實主義文學,如實地反映瞭封建秩序崩潰、資本主義關系勝利和鞏固時期意大利的社會問題。

  真實主義的特色是真實地描寫和嚴肅批判社會的黑暗面,以下層人民為作品的主人公,因而是當時意大利社會最需要的文學傾向。很多作傢仿照維爾加描寫自己傢鄉的人和事,19世紀末在意大利出現瞭蓬勃的鄉土文學。它的特點是既具有民間文學的形式,又具有社會性的內容。這些作傢是撒丁島的格拉齊婭·黛萊達 (1871~1936) ,那不勒斯的馬蒂爾德·塞拉奧(1856~1927)和薩爾瓦多雷·迪·賈科莫(1860~1934),威尼托的安東尼奧·福加紮羅(1842~1911),托斯卡納的馬裡奧·普拉泰齊(1842~1921)和雷納托·富奇尼(1843~1921)等。

  真實主義在戲劇上也取得成就。維爾加的《鄉村騎士》(1884)、朱澤培·賈科紮(1847~1906)的《不幸的愛情》(1888)和馬可·普拉加(1862~1929)的《貞女們》(1889),曾經在意大利和歐洲的舞臺上轟動一時。

  20世紀初,意大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真實主義發生危機,宣告結束。真實主義的創作思想和藝術手法對意大利後來出現的新現實主義文學和電影產生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