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稱西班牙新浪潮小說。指內戰結束,小說創作經過十餘年沉寂之後出現的一批作品,它們大多數以現實主義手法反映戰後的社會面貌,在藝術技巧方面有所創新和改革,形成一股浪潮,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繼續到70年代。

  1951年,卡米洛·何塞·塞拉繼《帕斯誇爾·杜阿爾特一傢》之後發表《蜂房》,一反戰前西班牙小說的脫離現實傾向,描寫馬德裡街上一傢小咖啡館的日常生活和數百個顧客的形象。

  1953年,何何塞·馬裡亞·希羅內利亞(1917~  )發表《柏樹相信上帝》,第一次以西班牙內戰為題材,寫一個小資產階級傢庭在內戰前後的遭遇。1954年,赫蘇斯·費爾南德斯·桑托斯(1926~  )運用19世紀的現實主義和20世紀的新藝術技巧如意識流等,寫出瞭《粗野的人》,反映戰後農村的社會面貌。

  1956年,拉斐爾·桑切斯·費爾洛西奧的《哈拉馬河》出版,使新浪潮小說達到高潮。作品描寫一群中產階級青年在哈拉馬河邊度假一日的活動,主要以人物的對話,反映籠罩在他們心頭的內戰創傷的陰影,這部作品被稱為客觀現實主義。1959年,安娜·馬裡亞·馬圖特的《初憶》出版,以第一人稱的筆法寫一個小女孩內戰期間在海島避難的生活,由於描寫人物心理十分細致,被稱為主觀現實主義。但內戰的影響仍然是小說的主題。

  60年代,新浪潮小說的風格和技巧更為多樣化。1962年,胡安·加西亞·奧爾特拉諾(1928~  )的《夏天的風暴》出版,是新浪潮小說的又一個高潮。作品以第一人稱作內心表白的筆法,描繪戰後新興資產階級的面貌,剖析他們的心理。同年,路易斯·馬丁·桑托斯的《沉默的時代》發表,以細致的心理分析,大量的內心獨白,刻劃瞭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的不同人物,作為對比,反映戰後各個階級的思想狀況。1963年,出現瞭反映美國軍事基地問題的《四十度線》,作者何塞·路易斯·卡斯蒂略-普切(1919~  )在小說裡寫瞭一個美國黑人和一個西班牙工人的友誼。胡安·戈伊蒂索洛在1966年發表瞭《證明的記號》,也以內心獨白、意識流等技巧反映流亡在外國的知識分子的處境,以及內戰在他們心靈上留下的創傷。同年,胡安·馬爾塞 (1933~  ) 發表《與特雷沙在一起的最後幾個傍晚》,寫下層社會小人物企圖改變社會地位的心理。1967年,胡安·貝內特(1927~  )發表題材和技巧方面都是標新立異的作品《回到地區》,試圖反映內戰造成人們的虛無主義和自我毀滅的思想狀態。1970年,米格爾·德利維斯發表一本技巧新穎的諷刺幻想小說《淹死者的寓言》,描寫現代工業生產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70年代開始,以反映內戰以後社會現實為特色的新浪潮小說開始發生變化,作品的題材范圍逐漸擴大,在技巧和風格方面則繼續在進行新的探索。這一時期的作傢有阿方索·格羅索(1928~   ),弗朗西斯科·翁佈拉爾(1935~  ),卡洛斯·羅哈斯·比拉(1928~  ),安東尼奧·費雷斯(1924~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