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小說傢。生於柯尼斯堡一商人傢庭。早年在柯尼斯堡大學學習法律。1848年參加革命的學生團體,因進行激進民主主義的宣傳,多次被捕,流亡瑞士。1866至1868年在萊比錫從事工人運動,與李蔔克內西一起編輯《民主週報》。後為社會民主黨的機關刊物《新時代》撰寫文藝評論。1869年移居柏林,擔任《小說報》編輯。1883年成為職業作傢。

  施韋策(一譯施威舍爾)初期創作的中篇小說《在山區和河谷》(1864)描寫瑞士鄉村生活。長篇小說說《舉起斧子的人》(1868)反映波蘭民族解放鬥爭。這些作品語言樸實明快,風景描寫優美,人物刻畫生動。

  從1870年起,施韋策轉而以無產者的生活和鬥爭為題材,寫出中篇小說《上鷹村的紡織工人》(1873)、《任人宰割的人》(1877)、《白白犧牲》(1878)等。他還以農民戰爭為題材,寫出中篇小說《弗洛裡安·蓋耶的壯烈犧牲》(1876)以及長篇歷史小說《為自由而戰》(1898~1899)。

  施韋策小說的主人公都是有知識的戰士,作品表達瞭無產階級的集體觀念,說明無產者想要改善自己的地位,就得樹立“一人為大傢,大傢為一人”的思想。他在作品中還宣傳無產者要獲得解放就必須擺脫愚昧無知,學習革命道理和文化知識,使用暴力隻會加深自己的苦難。他在創作中重視事實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大多采用報告文學的形式。

  施韋策是19世紀下半葉德國社會主義文學的重要作傢之一,他的創作自覺地為社會民主黨的政策服務。梅林給予他很高的評價,認為他像韋爾特一樣,“在德國工人階級的文學史上占有無可爭辯的地位”。20世紀以來,除他的長篇小說《為自由而戰》外,其餘的作品都被人遺忘。到瞭60年代,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學術界開始重視19世紀社會主義文學的發掘和研究,才重新出版瞭施韋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