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弗裏施

  瑞士德語作傢。1911年5月15日生於蘇黎世,父親是建築師。他於1931至1933年在蘇黎世大學學習德語文學,後因父親去世傢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為瑞士和德國報紙撰寫通訊報導。在東歐、南歐遊歷期間創作瞭第一部小說《於爾格格·萊茵哈特》(1934)。1936年進入蘇黎世的瑞士聯邦工學院學習建築專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被征入伍,一度在邊境當炮兵。這時他重新執筆,把自己服役的經歷和思想記載下來,即為《從軍散記》(1940)。1941年工學院畢業,從事建築業務和文學創作。戰後多次遊歷歐洲、美國、日本、阿拉伯各國。1955年成為專業作傢,1958年獲得畢希納獎金。1960至1965年住在意大利羅馬,後定居瑞士提契諾州。1962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馬爾堡大學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1975年曾來華訪問。

  弗裡施的早期小說,如《於爾格·萊茵哈特》、《我喜歡折磨我的東西,又名難處》(1943)和《賓,又名北京之行》(1945)等,影響不大。後在導演希爾茨菲爾德的鼓勵下,開始戲劇創作。第一部劇本《聖·克魯茲》(1944),寫一個垂死的流浪歌手找到他舊日的情人,抒發瞭人們對青年時期理想的懷念和對遠方生活的向往。劇本寫過去又寫現實,似夢似真,富有浪漫情調。1945年創作的《他們又在唱瞭》,描寫21個人質和其他人慘遭法西斯殺害以及戰爭中的死難者包括行刑的劊子手在陰間尋求共同的生活。人質們的歌聲一再出現,表示警告後代人不要重蹈覆轍。劇本上演後獲得很大成功。此後陸續發表瞭不少劇作,如鬧劇《中國長城》(1947),登臺角色有秦始皇、亞歷山大大帝、拿破侖以及羅密歐、朱麗葉、唐璜等;《戰爭結束的時候》(1949)抨擊為瞭保全自己可以出賣良心的說法;喜劇《唐璜,又名對幾何學的愛好》(1953)寫唐璜研究幾何學,為瞭擺脫許多女性對他的追逐,假裝被捉入地獄,但依舊逃脫不瞭兒女之情的糾纏;《比得曼和縱火犯》(1958)塑造瞭一個唯利是圖、弄巧成拙的工廠主比得曼的形象。劇中穿插瞭被他解雇的職員自殺的情節,加深瞭對資產階級醜惡面貌的刻劃。

  弗裡施獲得國際聲譽的劇作是《安多拉》(1961),劇本控訴瞭法西斯迫害猶太人,並提出在這類罪行中誰是幫兇的問題。

  弗裡施的劇作還有《傳記。一出戲》(1967)、《寫給學校用的威廉·退爾》(1971)等。他的戲劇創作受佈萊希特的影響,采用陌生化效果,常揭示事物另一種發展的可能性,以使人們出乎意料之外,迫使觀眾進行思考。

  弗裡施的長篇小說《施蒂勒》(1954)被認為是一部語言優美、想象力豐富的傑作。小說寫人的身份辨認問題,即一個人能否放棄原有的身份與經歷變為另一個人的問題,是他特別喜愛的題材。長篇小說《我就用甘騰拜因這個名字吧》(1964),主人公就象換衣服似的換用姓名、身份、經歷,來表達自身的感受。劇本《傳記。一出戲》中一個希望改換自己歷史的人重溫瞭過去一段生活,他試著做出各種不同的反應,結果依然照舊。

  弗裡施的小說還有《認為技術決定一切的人》(1957)、《蒙陶克》(1975)、《人類出現在新生世》(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