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傢。字伯修,號石浦。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27歲時會試第一,官翰林院庶起士、編修,曾向焦竑及李贄弟子僧深有問學。萬曆十七年(1589)歸裏,鑽研學術,以禪宗思想研究儒學,著《海蠡篇》(今佚)。九年後複入京,官右庶子,任東宮講席。

  袁宗道欽慕白居易、蘇軾,書齋取名為“白蘇齋”。明萬曆年間,王世貞、李攀龍為代表的擬古文風仍有較大影響,袁宗道極力反對,與其弟宏道、中道志同道合,人稱公安派。他認為文章要旨在於辭達。古文文遺達,學古應學其達,“學其意,不必泥其字句”。而文章欲辭達,須先有“理”(思想學問),“從學生理,從理生文”,如先秦及漢唐宋諸名傢,“皆理充於腹而文隨之”。其次要有真情實感,“心中本無可喜事而欲強笑,亦無可哀事而欲強哭,其勢不得不假借模擬耳”(以上均見《論文》)。從這種觀點出發,他的詩文創作不事模擬,率真自然。遊記散文如《戒壇山一》、《上方山一》、《小西天一》等;簡牘散文如《答同社二》、《寄三弟之二》、《答友人》等,都情運筆端,真切感人。論說文如《讀大學》、《讀論語》中某些章節,淺顯通達,警辟有味。但他的多數散文以士大夫的閑情逸興、說理談禪為主要內容,社會意義不大。詩歌創作又遜於散文,少有佳作。

  著有《白蘇齋類集》22卷。另著有雜劇2種及詞若幹,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