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據中國記錄的材料共8部,20餘萬行。《瑪納斯》廣義指整部史詩,狹義指其第一部。整部史詩以第一部中的主人公之名得名。

  史詩的主要內容 第1部《瑪納斯》,敘述第一代英雄瑪納斯聯合分散的各部落和其他民族受奴役的人民共同反抗卡勒瑪克、契丹統治的業績;第2部《賽麥臺依》,敘述瑪納斯死後,其子賽麥臺依繼承父業,繼續與卡勒瑪克鬥爭。因其被叛逆坎喬勞殺害,柯爾克孜族族人民再度陷入卡勒瑪克統治的悲慘境遇;第3部《賽依臺克》,描述第三代英雄賽麥臺依之子賽依臺克嚴懲內奸,驅逐外敵,重新振興柯爾克孜族的英雄業績;第4部《凱耐尼木》,述說第四代英雄賽依臺克之子凱耐尼木消除內患,嚴懲惡豪,為柯爾克孜族人民締造瞭安定生活;第5部《賽依特》,講述第五代英雄凱耐尼木之子賽依特斬除妖魔,為民除害;第6部《阿斯勒巴恰、別克巴恰》,講述阿斯勒巴恰的夭折及其弟別克巴恰如何繼承祖輩及其兄的事業,繼續與卡勒瑪克的統治進行鬥爭;第7部《索木碧萊克》,講述第七代英雄別克巴恰之子索木碧萊克如何戰敗卡勒瑪克、唐古特、芒額特部諸名將,驅逐外族掠奪者;第8部《奇格臺依》,敘說第八代英雄索木碧萊克之子奇格臺依與卷土重來的卡勒瑪克掠奪者進行鬥爭的英雄業績。史詩的每一部都可以獨立成篇,內容又緊密相連,前後照應,共同組成瞭一部規模宏偉壯闊的英雄史詩。

  《瑪納斯》第1部長達73000多行,故事情節最為曲折動人,也流傳最廣。它從柯爾克孜族的族名傳說和瑪納斯傢族的先世唱起,一直唱完瑪納斯領導人民反抗卡勒瑪克和契丹人黑暗統治的戰鬥一生。瑪納斯誕生前,統治柯爾克孜族人民的卡勒瑪克王由占卜者處獲悉:柯爾克孜族人民中將要降生一個力大無比、長大後要推翻卡勒瑪克人統治的英雄瑪納斯。卡勒瑪克汗王遂派人四處查找,並把所有懷孕的柯爾克孜族婦女一一剖腹查看,以便殺死即將誕生的瑪納斯。但在機智的柯爾克孜族人民的保護下,瑪納斯終於在阿爾泰的佈魯勒套卡依地方平安地降生。目睹人民的苦難生活,使瑪納斯從小就對外來的掠奪者充滿瞭仇恨,他立志要為本民族報仇雪恥。瑪納斯還在幼年時,已成長為一個力大無比的英雄。他同情貧窮的人民,把自己傢的財產分贈他們;他參加勞動,在炎熱的吐魯番耕種莊稼。他長大後敬重長者,信任賢能,團結瞭四面八方的勇士,統一瞭被分散的柯爾克孜各部落,聯合鄰近被壓迫的民族,南征北戰,使各族人民過上瞭歡樂富裕的生活。他被擁戴為汗王,成為當時被卡勒瑪克奴役著的各族人民公認的領袖。後來,他不聽賢慧的助手──愛妻卡尼凱依的勸告,帶著40位勇士和大隊兵馬,對契丹人的京城進行遠征。瑪納斯在這次遠征中身負重傷,回到塔拉斯後逝世,柯爾克孜族人民重新陷於災難之中。

  《瑪納斯》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民性和思想性的典型英雄史詩。它從頭至尾貫徹著這樣一個主題思想:團結一切被奴役的人民,反抗異族統治者的掠奪和奴役,為爭取自由和幸福生活進行不懈的鬥爭。表現瞭被奴役的人民不可戰勝的精神面貌,歌頌瞭古代柯爾克孜族人民對侵略者的反抗精神和鬥爭意志。

《瑪納斯》插圖 陳國強作

  《瑪納斯》的藝術成就 《瑪納斯》通過曲折動人的情節和優美的語言,反映瞭歷史上柯爾克孜族人民反抗卡勒瑪克、契丹人的奴役,以及肅清內奸、懲處豪強、斬除妖魔、為民除害的鬥爭,表現瞭古代柯爾克孜族人民爭取自由、渴望幸福生活的理想和願望。

  《瑪納斯》的各部在人物塑造、故事情節的安排上頗多創見,在語言藝術方面,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史詩中的豐富聯想和生動比喻,均與柯爾克孜族人民獨特的生活方式、自然環境相聯系。史詩中常以高山、湖泊、急流、狂風、雄鷹、猛虎來象征或描繪英雄人物,並對作為英雄翅膀的戰馬,作瞭出色的描寫。僅戰馬名稱就有白斑馬、棗騮馬、杏黃馬、黑馬駒、青灰馬、千裡駒、銀耳馬、青斑馬、黑花馬、黃馬、青鬃棗騮馬、銀兔馬、飛馬、黑兒馬、銀鬃青烈馬、短耳健馬等等。史詩中出現的各類英雄人物都配有不同名稱和不同特征的戰馬。史詩幾乎包含瞭柯爾克孜族所有的民間韻文體裁,既有優美的神話傳說和大量的習俗歌,又有不少精練的諺語。《瑪納斯》是格律詩,它的詩段有兩行、三行、四行的,也有四行以上的。每一詩段行數的多寡,依內容而定。每個詩段都押腳韻,也有部分兼押頭韻、腰韻的。每一詩行多由7個或8個音節組成,亦間有11個音節一行的。各部演唱時有其各種固定的曲調。

  《瑪納斯》不隻是一部珍貴的文學遺產,而且也是研究柯爾克孜族語言、歷史、民俗、宗教等方面的一部百科全書,它不僅具有文學欣賞價值,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例如史詩中出現的古老詞匯、族名傳說、遷徙路線,古代中亞、新疆各民族的分佈及其相互關系,大量有關古代柯爾克孜族遊牧生活、傢庭成員關系、生產工具、武器制造及有關服飾、飲食、居住、婚喪、祭典、娛樂和信仰伊斯蘭教前的薩滿教習俗等,都是非常珍貴的資料。

  《瑪納斯》的歌手 演唱《瑪納斯》的民間歌手,柯爾克孜語裡叫作“瑪納斯奇”。每逢喜慶節日歡聚時,邀請“瑪納斯奇”來演唱《瑪納斯》,已成為柯爾克孜牧民的傳統習俗。演唱時,不以樂器伴奏,曲調的高亢低沉、舒緊疾徐隨內容而變化,頗具感染力。有的“瑪納斯奇”從夜晚一直唱到天明。在《瑪納斯》演唱比賽中,經常連續演唱幾天幾夜。《瑪納斯》就是靠這些“瑪納斯奇”的演唱,代代傳承下來的。此外,民間還有不少手抄本,它們在《瑪納斯》的廣泛流傳中,也起瞭不小的作用。

  20世紀初葉,中國柯爾克孜族人民中著名的“瑪納斯奇”有阿合奇縣的朱素普阿洪、額佈拉依木、烏恰縣的考交木凱勒迪、別克鐵木爾、托略克、朱瑪拜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據調查,在新疆柯爾克孜族地區有70多位“瑪納斯奇”,其中以朱素甫·瑪瑪依所演唱的最為完整。“文化大革命”期間逝世的艾什瑪特能演唱第1、2兩部,鐵木爾能演唱第1、2、3部的某些片斷。此外還有特克斯縣的薩特瓦勒德、庫爾滿拜,昭蘇縣的朵略特拜,阿合奇縣的阿佈勒達·加帕爾、朱努斯·吾米爾、朱努斯·阿勒拜、朱瑪阿勒、吾米爾·瑪木別特、朱瑪·卡迪爾,阿圖什縣的奧斯曼·納瑪依、卡斯木·蘇雲、加克普、阿勒瑪阿洪、阿坎別克、套考勞克、卡拉卡德什·奧帕孜,烏恰縣的瑪木特·木薩、阿佈什·瑪買特、薩爾特阿洪、阿佈德卡德爾·索略特、卡拉什拜,阿克陶縣的賽依特阿洪等都能演唱史詩的不少片斷。這些“瑪納斯奇”都有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和特色,形成瞭許多演唱的變體。

  《瑪納斯》不僅流傳於中國新疆,也流傳於蘇聯和阿富汗的柯爾克孜人聚集的地區,那裡也有許多“瑪納斯奇”。

  《瑪納斯》的搜集、記錄和研究 《瑪納斯》故事梗概,最早見於16世紀毛拉·賽夫丁·依本·大毛拉·沙赫·阿巴斯·阿赫坎德以波斯文寫成的《史集》一書。1856年,沙俄軍官、哈薩克人喬坎·瓦利哈諾夫記錄瞭《瑪納斯》第1部中《闊闊托依的祭典》的故事梗概。1861年,匈牙利人格·阿勒瑪什在特克斯記錄瞭第2部的片斷。1869年,俄國學者拉德洛夫在中亞楚河流域記錄瞭第1、2部的不少片斷。十月革命後,從30年代起,蘇聯吉爾吉斯加盟共和國進行瞭《瑪納斯》的搜集、記錄工作,並於1958年出版瞭柯爾克孜文的第1部和第2部,1960年出版柯爾克孜文的第3部。近年來,正在出版“瑪納斯奇”的原始資料本。《瑪納斯》的第1部在蘇聯還出版瞭俄文、烏孜別克文、哈薩克文的譯本。《瑪納斯》的第1部及第2部的某些片斷除俄文外,還有德文、英文、法文、土耳其文等譯文。

《瑪納斯》錄音工作照 左一為著名民間歌手朱素甫·瑪瑪依

  中國對《瑪納斯》有計劃的搜集記錄工作,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開始的。50年代的兩次柯爾克孜語方言調查中記錄瞭史詩的某些片斷。1960年,中央民族學院語文系柯爾克孜語實習組在帕米爾高原記錄瞭第2部約20000行,並與新疆文聯的工作人員合作譯成漢文、維吾爾文發表。1961年起,中央和新疆有關部門密切合作,多次組織過搜集、記錄、翻譯工作。並先後用漢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發表過史詩的某些片斷。“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一工作被迫中斷,1978年以後又重新開始。在北京和新疆柯爾克孜文學工作者的努力下,目前8部《瑪納斯》的記錄、整理工作已經完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還成立瞭《瑪納斯》工作組。1984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瞭柯爾克孜文的第1部第1冊和第2部的第1冊,其他幾部也將陸續出版,各部漢譯本也正準備出版。

  世界上不少國傢都有專傢從事《瑪納斯》的研究工作,發表瞭許多論文,也出版瞭一些專著。《瑪納斯》的研究,已逐漸發展成一門新的學科──瑪納斯學。關於《瑪納斯》產生的年代,研究者們有三種不同意見:(1)產生於葉尼賽·鄂爾渾時期(7~9世紀);(2)產生於阿爾泰時期(9~11世紀);(3)產生於準噶爾時期(16~18世紀)。關於史詩中出現的“北京”,有的研究者認為是“北庭”(新疆吉木薩爾)的音轉。關於史詩中的“克塔依人”,研究者們大多認為是指契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