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藝人的底本。話本起源於唐代人的“說話”,也稱作“話”,如元稹詩註所說的《一枝花話》和敦煌寫卷《廬山遠公話》、《韓擒虎話(原卷寫作“畫”)本》。話本(見宋元話本)在宋代逐漸盛行,開始有刻本流傳。話本一般指小說、講史、說經等說話人的底本,但傀儡戲、影戲、雜劇和諸宮調的底本,也稱作話本(據《都城紀勝》及《西廂記諸宮調》)。後來還有人把明清人摹擬話本而寫的短篇白話小說也稱為話本。又有人隻把小說傢的底本稱作話本。話本多數以敘說為主,中間穿插一些詩詞,也有以唱詞為為主的。明代人則稱為評話或詞話。元代以前的話本留存不多,講史傢的話本一般稱作“平話”,如《五代史平話》、《全相平話》;小說傢的話本多稱作“小說”,如元刻本《新編紅白蜘蛛小說》(現存殘頁)和清平山堂刻本的《六十傢小說》。還有稱作“詩話”的,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話本本來是說話人演講故事的底本,往往隻是略具梗概的提要,編印成書,就成為一種通俗讀物,形成一種特殊的體裁和風格,代表中國白話小說的一個發展階段。明清人摹仿話本體裁而寫作的短篇白話小說,近人稱為“擬話本”;講史類的作品則稱為“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