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手段之一。廣義指一切藝術形象的塑造,狹義指美術創作中對形象外部形貌和特徵的把握與刻畫,主要體現在雕塑、繪畫、工藝美術、設計和建築等方面。

  雕塑是在三維空間中運用某種物質材料直接塑造形象的實體,藝術形象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立體存在。繪畫的造型是在二維平面中展現具有三維感的形象,其特點是借助特定手段造型,視感錯覺顯示出虛幻的真實。工藝美術在考慮人的審美需要的同時還具有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的屬性,因此在創作過程中是通過各種不不同物質材料的原有質地、形象、色彩等因素的合理選擇和巧妙處理,制作出既有審美價值又有實用價值的藝術造型。建築更註重實用性,在造型設計上是采用各種建築材料和科學技術、處理好建築實體與空間環境的諧調關系,它的審美理想多是以象征性的形式反映出來,如哥特式教堂的尖頂造型,是力圖在人們心理上產生對天國的向往和對神的皈依;中國故宮的造型設計,從規模到色彩都是至高無上的封建皇權的象征。雕塑、繪畫、工藝和建築在藝術構成上的共同特點,是在特定時空中展現直觀、具體的形象,所以被統稱為造型藝術。

  造型是運用藝術手段依循美的規律,將處於變化運動中的事物予以概括、綜合、凝聚、固定的物化與升華的過程;創作過程中對形象的提煉、加工以至必要的誇張、變形,都是為瞭更有效地突出形象本身審美特點;造型不是創作的最終目的,而是揭示藝術主題的一種手段。完美的形象塑造隻有充分地體現瞭創作用心時,作品才會獲得持久的藝術魅力。中國傳統繪畫強調“以形與神,形神兼備”,不拘泥於形似的雕飾、而註重神韻的傳達等創作思想,正是認識得瞭藝術創作中“造型”與“傳神”兩者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

  人類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總結出瞭豐富的造型經驗和一些基本原理。如歐洲藝術中明暗法、色彩學、藝術解剖學、透視學和黃金分割等;中國傳統繪畫中在以線造型的基礎上,總結出瞭用線的18種描法,山水畫創作中為瞭表現山石結構的不同特點,總結出瞭數十種皴法和各種運用水墨的技巧(如破墨法、積墨法、焦墨法、沒骨法等),以及通過行筆的快慢、輕重、順逆、側正等方法來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以求得藝術造型的完美。這些方法和原理的合理成分至今仍被藝術傢們運用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觀念的改變,藝術上的造型方法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西方近百年來出現的錯綜復雜的藝術格局,就是對長期以來造型藝術所恪守的模仿說以造型觀念和審美理想的背離;中國近現代的美術發展,在許多方面也突破瞭傳統的規范,不但在造型語言上更為豐富,而且造型觀念也開始發生變化,受西方藝術的啟發,美術傢們對造型中的具象與抽象等問題進行著更廣泛的探索,開拓著日趨多元化的藝術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