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代後期青銅器。1959年出土於湖南省甯鄉縣黃材。通高38.5釐米,口長29.8釐米,寬23.7釐米,藏湖南省博物館。鼎為商至西周時期流行的方鼎造型樣式,立耳,柱足,耳穿為拱門形,上端兩側呈突起的尖角形,較為特殊。耳外側有陰刻夔紋。鼎腹長方形,口略大於底部,四隅有觚棱。圓柱形足部上端鑄獸面,下有3道弦紋。鼎腹內壁有“大禾”2字銘文。

  鼎腹四面鑄有浮雕人面,底部填雲紋。人面上五官的表現與商代青銅、玉器上所見的人面形象不不同,眼睛不作"臣"字形,眉毛刻成細密的斜排線,口闊,額、顴、頦部高低起伏變化柔和。具有較多的寫實成分,為同時期青銅器中所少見。但耳部則是圖案化的C形,耳的上方有較細的鉤雲形,耳下部有爪,所以它並非現實生活中的人面形象,而是一種神異的形象。有學者認為它與黃帝四面的傳說有關。

人面方鼎

  人面在鼎腹所占面積很大,下頦直抵於底部,感覺十分突出。飾於鼎腹正面的面形扁闊,側面的較接近於真人的面部比例,雖有寬窄的區別,但面部特征完全相同,表現出當時的藝術工匠在塑造技術上已能非常嫻熟地掌握縮、放的比例關系。以人面形為鼎腹裝飾,此為青銅器中僅見的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