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自然風力作用於帆上,駕馭船隻前進的一項水上運動。比賽用的帆船是由船體、桅桿、舵、穩向板、索具等部件構成的小而輕的單桅船。由於船體輕、航速快,因此又名為快艇。經常從事帆船運動,能增強體質,培養與風浪搏鬥的頑強精神,在風雲莫測、海潮漲落的變化中掌握駛帆的各種技術,對增進航海知識和駛帆能力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圖1)。

圖1 帆船運動

  發展概況 帆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古時的帆船是很簡陋的,隻用一根或兩根木棍在船上撐起一塊獸皮或編織物招風。人們就利用這種簡陋的帆船從事生產。最早作為娛樂活動的帆船起源於16~17世紀的荷蘭,當時人們乘著這種小船在荷蘭航道旅行。1660年英國王政復辟,查理二世回國時,荷蘭贈送他一條帆船“瑪麗號”,此後帆船活動在英國貴族中開展起來。1812年英國創建瞭皇傢帆船中隊。1844年美國成立瞭紐約帆船俱樂部。1870年美國和英國舉行瞭第1屆著名的橫渡大西洋美洲杯帆船比賽。

  1900年第2屆奧運會把帆船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07年創立瞭國際帆船聯合會。1928年第9屆奧運會以前,帆船型號繁多,通常舉行比賽的有“12米”型、“10米”型、“8米”型、“6米”型等。這一時期挪威獲金牌最多,共得過11項第1名。30年代第10、11屆奧運會增加瞭“星”型和“奧林匹克”型,英國和美國各獲兩項第1名。1948年第14屆至1956年第16屆奧運會,除“8米”型、“12米”型外,“5.5米”型、“龍”型、“燕”型、“熒光”型也隨之列為比賽項目,在這一時期美國獲5項冠軍,丹麥得3塊金牌,瑞典、挪威各獲兩個第1名。60年代第17、18、19屆奧運會的比賽船型有“5.5米”型、“龍”型、“星”型、“飛行荷蘭人”型、“芬蘭人”型等5種,美國共得3項優勝,蘇聯、丹麥各獲2項冠軍。第20、21、22屆奧運會帆船比賽,船型又有變化,增加瞭“暴風雨”型、“索林”型、“470”型,澳大利亞、丹麥、英國、蘇聯、巴西、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各獲兩項冠軍,法國、美國、瑞典、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西班牙各得1項第1名。

  帆船運動在世界各地開展得比較普遍,尤以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帆船運動開展得更為廣泛。一些濱海國傢的海灣大都有專門的帆船港口和駛帆的良好海面。美國約有各種類型的帆船1000多種,參加帆船運動的人數約40多萬。在亞洲,日本也開展得較好,約有30萬人參加這項運動。1978年在曼谷舉行的第8屆亞運會帆船比賽中,日本獲“火球”型及“奧克”型冠軍,巴基斯擔及泰國分獲“企業”型及“蛾”型冠軍。

  中國在1949年前沒有開展過帆船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航海等多項運動的開展,在部分地區開展瞭帆船運動。1958年在武漢東湖舉行過1次帆船表演賽,1979年在青島舉行過6單位帆船比賽,1980年舉行瞭全國帆船錦標賽。

  船型 世界上帆船的種類繁多,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3大類。第1類是龍骨艇(6.50~22米),船體的中下部突出一塊鐵舵或鉛舵,用以穩定船體,減小船體橫移。這種龍骨艇最小的由2~3人操縱,最大的由15人或更多的人操縱。第2類是穩向板艇,在船體中部有個槽,安放穩向板。穩向板根據需要可以上下移動。最大的船體長6米,最小的長2米,由1~2人操縱。這類船艇輕而快,設備較簡單,易於制造。第3類是多體艇。目前,國際帆船聯合會承認作為國際比賽用的船型見表。

國際帆船比賽用的船型

圖2 “飛行荷蘭人”型帆船

圖3 “芬蘭人”型帆船

  目前中國有“飛行荷蘭人”(雙人)艇和“芬蘭人”(單人)艇兩種。“飛行荷蘭人”(雙人)艇全長6.05米,寬1.70米,船上裝備有舵、舵柄、穩向板、桅桿、駛帆桿、球型帆桿、固定桅索、吊索(壓艇索) 和帆具,前帆面積7.80平方米,主帆面積10.80平方米,球型帆面積17.50平方米,艇的重量隻有160公斤,是一種滑行艇。風速每秒在10米左右時,船的時速可達40公裡以上(圖2)。“芬蘭人”(單人)艇全長4.50米,寬1.51米,船上的裝備較雙人艇簡單,隻有一面主帆,面積10.60平方米,索具也較簡單,一人操縱,也是滑行艇,能在風速每秒8~10米中航行,但是它要求運動員付出極大的力量去壓舷才可以自由地滑行(圖3)。

  場地 正式帆船比賽要求在開闊的海面上進行,距海岸應有1~2公裡。比賽場地由3個浮標構成等邊三角形,每段航線長不少於2~2.5海裡。起航線和終點線均采用兩個標志之間的連線,其寬度為100~200米,根據參加帆船的數量適當增減。另一種計算起航線長度的方法是以參加競賽帆船的總長度乘以1.25米。起航線與終點線應平行,第1標志線與風向線應互相垂直成90°角。

  全航程的競賽次序是起航後繞1、2、3標志,再繞1、3標志到達終點,即為全航程(圖4)。縮短航程的競賽次序是起航後繞1、2、3標志到達終點,即為縮短航程(圖5)。

  競賽 奧運會、世界帆船錦標賽和中國帆船錦標賽都采用短距離三角繞標航行。直線航程約為28公裡。比賽共進行7場,選其中6場最好的成績計算每條帆船的名次,按每場競賽的名次得分總和來評定成績。凡沒有被取消資格、沒有被封閉在終點線外的帆船,每場各名次的得分為:第1名得0分,第2名得3分,第3名得5.7分,第4名得8分,第5名得10分,第6名得11.7分,第7名以後的得分為名次加6。帆船到達瞭終點,如因犯規被取消競賽資格,其名次得分為參加競賽的帆船數加1。封閉在終點線外的帆船也同被取消競賽資格的帆船一樣,得相同的名次分。然後將每條帆船在每場的名次得分加起來,就是該船的成績,得分少者為優勝。

  帆船競賽一般都在海上進行,而海上情況比較復雜,尤其在有大風浪的時候,所有競賽帆船都想準時占領有利的起航位置,按同一方向繞過規定標志,這就容易發生互相碰撞和其他事故。因此,規定瞭各種信號和避讓規則,競賽的帆船必須共同遵守。其中一條是公平航行,必須以高超的技術和優越的速度去贏得勝利,不允許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勝。

  裁判船在比賽中組織和指揮整個帆船比賽。傳遞命令時采用國際旗語旗。“紅旗”表示比賽帆船必須按順時針方向繞過規定標志,“綠旗”表示帆船必須按逆時針方向繞過標志。在橫桅桿上升起某一個級別旗時,表示該級別的預告信號,離起航還有10分鐘。“P”字旗,表示離起航還有5分鐘,以後每隔1分鐘,按4、3、2、1 的次序用音響信號通知每一條帆船。在未打開起航線之前,帆船搶先通過起航線者,按搶航論召回重新起航。如果有較多的帆船搶航,裁判員無法辨明搶航帆船時,則召回該級別比賽的所有帆船,重新起航。帆船從5分鐘準備信號開始,必須遵守比賽規則和航行細則。

  在航行細則中規定瞭航程和繞標的方向,所有帆船必須按規定繞標,否則以沒有完成比賽對待。如果在比賽中碰撞瞭標志,則判罰它繞被碰標志360°以解脫自己,然後繼續參加比賽;如果帆船在比賽中違犯瞭規則中的規定,則判罰它原地向同一方向連續地旋轉720°(即在原地旋轉兩圈)以解脫自己,然後繼續參加比賽。

  對帆船運動員首先要求會遊泳,並能遊較長的距離。此外,必須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耐力和體力去適應長時間的海上風浪的顛簸。國際帆船比賽,經常在強風中進行,風速每秒10~12米,既要保持航向和一定的船速,又要不翻船,這就需要運動員盡最大的努力去壓舷,保持船的平衡。同時運動員要以清醒的頭腦掌握周圍的環境、水的流向、流速和氣流變化,以便及時調整船帆適應這些變化。尤其是在參加競賽的帆船較多的情況下,還必須熟悉帆船競賽規則,避免犯規。優秀運動員還必須懂得檢查、整理船上的裝備,尤其是調整帆型,以適合最大的升力,這是帆船運動員必須掌握的一項理論和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基本技術。

  當前一些帆船運動開展較好的國傢,對船、船帆和索具的研究都具有較高的水平。國際帆船比賽規定,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可以自帶船和帆,隻要經過測量委員會按級別規定丈量合格者均可參加比賽。因此,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船、帆、索具等的不斷改進,帆船運動還將有新的發展。(見彩圖)

470級帆船比賽

芬蘭人型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