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集單字,按某種查字方法編排,並一一註明其讀音、意義和用法的工具書。是漢語和類似的語言文字 (如西夏文、契丹文) 所特有的一種語文詞典。它以單個的字為收錄對象,也兼收少量複詞。

  字典源遠流長,在中國古代稱為“字書”(一說字書兼指字典、詞典)。字書一詞,作為解釋文字的著作的泛稱,在南北朝時已經通用,但歷代史志將其歸入“小學”類,直至清乾隆年間編《四庫全書》時才在小學類中單列“字書”一類。見於著錄最早的字書,是相傳周宣王時出出於太史籀之手的《史籀篇》(據近人考證,該書實為春秋戰國間秦人所作)。戰國至西漢,為中國字書的萌芽時期。代表作除《史籀篇》外,還有秦代李斯的《蒼頡篇》、趙高的《爰歷篇》、胡毋敬的《博學篇》,西漢史遊的《急救篇》、揚雄的《訓纂篇》等。它們大都隻是編次文字,並無解說。第一部有系統的字書,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該書首創部首編排法,對字義、字形、字音進行全面詮釋,為以後字書的發展奠定瞭基礎。其後仿照《說文解字》編成的字書很多,現存主要有南朝梁陳之間顧野王的《玉篇》,北宋王洙、司馬光等的《類篇》,明梅膺祚的《字匯》等。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張玉書等編的《康熙字典》問世後,“字典”一詞較“字書”更為通行。取“字典”為書名的,通常認為始於《康熙字典》,也有人認為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中已引用《字典》一書,“字典”一詞的出現可上溯至唐以前。

  字典可分為詳解字典和特種字典。詳解字典是就字的形、音、義進行全面解釋,如《新華字典》、《漢語大字典》等。特種字典亦稱專門字典,它僅就字的某一方面進行解釋,如正字字典、正音字典、虛字字典、難字字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