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用的大型綜合性文獻分類法。簡稱《中圖法》。1971年北京圖書館等 36 個單位組成編輯組開始編制,1973年3月編成試用本,1975年10月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第1版。1979年7月成立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編輯委員會進行修訂,1980年 6月由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第2版,1990年出版第3版。《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主要供大型圖書館圖書分類使用。另外它還有幾個配套版本:①《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1973年起由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等單位以《中圖法》為為基礎編成,簡稱《資料法》。它對自然科學部分作瞭更詳細的類目劃分和擴充,以適應科學技術圖書資料分類的需要。1975年6月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第1版,1982年12月出版第2版,1989年11月出版第3版。②《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本)》。1975年起黑龍江省圖書館等單位將《中圖法》節略編成《中小型館試用本》,普遍為中小型圖書館采用。1979 年修訂後名為《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本)》,1980年 5月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③《〈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期刊分類表》。1985年起由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編輯委員會在《中圖法》的基礎上編成,1987年2月由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

  體系結構 《中圖法》設有 5大部類22大類。其部類、大類及其標記符號見表。

《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的大類及標記符號

  《中圖法》包括主表和輔助表兩部分。主表包括基本大類、簡表和詳表。輔助表包括總論復分表、世界地區表、中國地區表、國際時代表、中國時代表和中國民族表等 6個通用復分表,另為適應資料分類的需要,在《資料法》後編有通用地點時間復分表。此外,在很多專門學科下編有專類復分表。1984年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瞭《中圖法》第2版和《資料法》第2版的聯合類目索引。

  標記符號 《中圖法》采用漢語拼音字母與阿拉伯數字相結合的混合標記符號。用字母標記大類 (“工業技術”大類的二級類用2個字母標記),其他各級類目均用數字表示。為使類號易於辨認,在類號的每 3位數字後用下圓點隔開。例如“分類理論與方法”小類的分類號是G254.11。《中圖法》還采用下列幾種輔助符號:

    a  推薦符號

    —  總論復分號

    /  起止符號

   〔 〕 交替類號

    :  組配復分號

   ( )  國傢區分號

    =   時代區分號

   〈 〉 通用時間、地點區分符號

   《 》 民族區分符號

  特點 ①《中圖法》是一部綜合性的大型分類法,類目詳細,註釋較多,並編有不同類型的版本,可滿足各類型圖書館和情報部門文獻分類的需要。②在等級列舉的基礎上采用組配編號法,設置交替類目,編有多種復分表,采用多重列類法等,編制技術較完善。③分類號簡短易記,便於使用。④編有較為詳細的類目索引及使用說明(手冊)等。

  《中圖法》已為中國多數圖書館和情報部門采用。自1988年起,中國出版圖書的標準書號(見國際標準書號)中采用《中圖法》的大類號。其分類號還被印在北京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編印的集中編目卡片上。1985年獲國傢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見彩圖)

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