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圖書館的合作組織,1974年由美國最有聲望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耶魯大學圖書館和紐約公共圖書館發起成立,主要任務是研究解決研究圖書館面臨的共同性問題,包括館藏的發展與管理、資源分享、館藏維護和書目控制等,以對付日益加劇的因經費缺乏而帶來的威脅。此舉被認為開闢瞭合作發展館藏的新紀元。隨著斯坦福大學圖書館的加入,1978年 RLG採用斯坦福大學的大型圖書館目錄自動化作業分時系統(BALLOTS)引進電腦編目和檢索,後將其改名為研究圖書書館情報網絡(RLIN)。盡管1978年哈佛大學圖書館退出,到80年代中期 RLG還是發展到擁有29個成員館和25個預備成員館與特殊成員館,它們大部分為著名的大學圖書館和研究圖書館,資料豐富精深。RLG 由成員館各一名代表組成的董事會進行管理。主要經費來源為會費、RLIN服務費、基金會的贈款 (成立時接受瞭梅隆基金會75萬美元的贈款,約占前3年預算的40%)及借款等。

  1979年紐約公共圖書館的D.H.斯塔姆和斯坦福大學圖書館的 P.H.莫希爾在擔任RLG館藏管理和發展委員會正副主任委員時,提出館藏發展“大綱”的構想,確定瞭“合作發展館藏”的觀念,把文獻合作采集活動大大向前推進一步。1982年RLG有26個成員館參與“大綱”的館藏分析工作,後擴大為34個成員館,80年代末更發展成美國和加拿大研究圖書館協會發起並主持、得到該協會117個成員館贊助的“北美館藏代碼一覽計劃”(NCIP)。此計劃以“大綱”為基礎,打算對研究圖書館協會所有成員館的館藏進行分析評價。

  研究圖書館組織大綱 是各成員館各領域現有館藏情況(ECS)和近期采集重點(CCI)的概述和一覽。它用共同框架(以《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為基礎)和表示館藏采集級別及語言范圍的代碼來描述成員館館藏。表示采集級別的標準代碼采用阿拉伯數字,其含義如下:

  0 不入藏:該館不收藏此領域。

  1 最低級:對某個學科領域基本上隻選擇其非常基礎的著作。

  2 基礎知識級:該館藏包含最新的一般資料,這些資料是用來介紹、定義一個學科和指出從別處可得到的各種有關信息的,包括詞典、百科全書、重要著作的精選版本、歷史概觀、書目、手冊、一些主要期刊等。

  3 教學支持級:該館藏足以支持大學生和大多數研究生的教學或持續進行的獨立學習,即足以提供為有限目的或一般目的所需的一個學科的知識 (強度低於研究級),包括該學科的基本專著、較重要作者的著作全集、次要作者的著作選集、有代表性的期刊、參考工具和書目工具等。

  4 研究級:該館藏包括撰寫學位論文和獨立研究所需的主要的、已出版的原始資料,即包含研究報告、新發現、科學實驗結果和對研究人員有用的其他信息等資料,如所有重要的參考書、專著、期刊、文摘和索引等。

  5 全面級:該館藏為一個圖書館力圖收集的、一個明確限定領域中所有可利用語文的、一切記錄知識的重要作品(出版物、手稿、其他形式)。此級的采集強度是維持一種“專藏”,目標是完整性。

  語言范圍代碼為:

  E 主要為英文資料。

  F 除英文資料外,還選收部分外文資料,主要是歐洲語文資料。

  W 廣泛選收所有相關語文的資料。

  Y 主要是一種外文資料。

  例如,某館某學科領域的ECS為4W,此即表示其館藏為研究級館藏,收集所有相關語文的資料;該領域的CCI為3E表示近期重點采集教學支持級資料,以英文為主。如此可一覽而知各館各學科資料的概況。

  研究圖書館組織還發起瞭一項協調合作進行回溯轉換的計劃,即將傳統的卡片式或書本式目錄記錄轉換成機讀形式。這樣可大大減少重復勞動。到80年代中期已有10多個成員館開始瞭此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