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情報系統的情報服務或情報產品的單位或個人。依其使用情況,可分為已使用情報服務或情報產品的現實用戶和未來可能使用情報服務或情報產品的潛在用戶。近年來許多專傢力圖從更大的範圍更深入地探討和解決情報服務和用戶需求間的差距問題,在加強研究現實用戶的同時,開始註意對非用戶的研究。非用戶,通常指從來沒有以任何方式使用情報服務和情報產品的單位或個人。一般說,潛在用戶或非用戶為數可觀,遠遠超過現實用戶,因此推動與促進他們使用情報,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情報用戶是整個情報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建立情報機構、制定情報政策、開發情報資源、發展情報服務和情報產品的基礎和出發點。不根據情報用戶的需求和特點而建立的情報系統及其情報服務或情報產品,是沒有生命力的。

  根據情報用戶的職業、職務、年齡、文化程度、活動領域、社會地位等可細分為許多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情報用戶有不同的情報需求和行為特點。在清楚瞭解不同類型用戶的情報需求和行為特點的基礎上,建立的情報系統,開發的情報服務和情報產品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情報用戶的行為特點通常表現在收集和使用情報時,遵從方便省力的原則,同時又傾向於遵循自己形成的習慣方式,不輕易接收新的變化;還特別喜愛面對面的交流,把這種非正式的交流作為一種方便的情報獲取方式。這些行為特點,對於不同類型的情報用戶,表現的形式和程度是不相同的。

  情報系統是否有效,常用用戶滿意度來評價。用戶滿意度取決於許多因素,如服務的速度,提問的滿足率,答復的準確率,提供情報的新穎性和覆蓋程度,用戶使用各種服務和產品的難易、花費時間和所付費用等等,也取決於用戶的情報意識、情報培訓和本身的努力。

  在設計情報系統,評價及考慮改進其運行狀態時,情報用戶都是最本質的因素,因此各國都很重視對情報用戶的研究。鑒於用戶對情報的需求和利用是一種社會現象,所以多半采用社會調查法進行研究,如調查表法、訪問法、使用記錄統計法、日記法、觀察法、典型事例分析法、試驗法等。近30年來,情報用戶研究一直是一個“熱門”課題。國際文獻聯合會1970年和1984年兩屆大會都以情報用戶和需求作為主題,這在該會建立百年來是罕見的。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也開始重視這方面研究,已發表不少論文和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