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共同體的公用資料網 EURONET和連接該網的資料庫,總稱DIANE。目前EURONET實際已不存在,但DIANE還存在,它與各成員國的公用網相連。由於歷史的習慣仍叫作 EURONET-DIANE。由設在盧森堡的歐洲共同體情報服務中心 ECHO進行協調。ECHO屬歐洲共同體的 13司(DGXⅢ)領導,它有一個免費服務的資料庫,介紹DIANE的資料庫及其使用方法,採用公共命令語言(CCL)。為瞭發展EURONET-DIANE,歐共體1975~1983年采采取瞭3個行動計劃。

  第1個行動計劃(1975~1977) 研究用戶情況和如何將分佈在各成員國主機的數據庫互聯,實際上是個發展EURONET的網絡計劃。

  第2個行動計劃(1978~1980) 發展數據庫和情報服務中心。到1980年初DIANE有100多個數據庫,20多個服務中心,約1000個用戶。

  第3個行動計劃(1981~1983) 通過采用新技術,建立高質量的情報服務系統,發展多語種的公共命令語言(CCL)等,以強化EURONET功能,改進DIANE服務。

  經過3個行動計劃之後,數據庫大大增加,並促進瞭各國公用數據網的發展,到1985年底有 600多個數據庫,50多個服務中心,用戶使用 DIANE的小時數每年以30~50%的速度增加。

  DIANE的50多個服務中心 (一般有較大的主機)使用的檢索軟件不盡相同,用戶檢索不同系統的數據庫要用不同的密碼和檢索命令,加上12個成員國使用 9種語言,貨幣也不相同,這給使用帶來很大麻煩。為此,歐洲共同體采取瞭兩項技術措施:①發展服務中心互聯網絡(EHN)。在若幹個服務中心之間簽訂合同,通過虛擬的互聯協議,解決不同檢索軟件之間的接口問題,將若幹個服務中心(主機)互聯成一個系統。②發展數據智能接口(DII)。將不同服務中心的主機連接到一個智能接口上,用戶終端通過智能接口進行協議和指令的轉換,可使用一種檢索命令訪問不同的主機。1984~1988年歐洲共同體開始執行新的情報發展計劃,優先發展專利情報、生物技術數據庫和情報網、材料數據庫、電子出版物和圖像數據庫,發展工業情報和改進圖書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