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中央檔案庫。專門收貯全國賦役檔案。建於明初,位於南京後湖(今玄武湖)中的群島上。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推行黃冊制度,下詔各府(州)、縣編造賦役黃冊,10年一次,每次 4套。佈政司、府(州)、縣各存一套,均青色封面,謂之青冊;上交中央戶部一套,黃色封面,謂之黃冊,每屆年終送後湖東西二庫庋藏。最初,島上隻建有庫房 9間,置冊架35座。隨著黃冊每10年一造,每次匯送戶部約 6萬餘冊,新舊並存,冊庫也每10年增建約30間,逐漸擴及舊洲、中洲、新洲各島。。萬歷三十年(1602),冊庫約達667間,冊架2660餘座,收貯黃冊153萬餘冊。明末收貯黃冊多達179萬餘冊。為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檔案庫。

  後湖黃冊庫初由戶部侍郎代管,明都北遷後,由南京戶科給事中一員和戶部廣西清吏司主事一員專管。洪武二十四年規定,每屆全國新冊匯送後湖之後,要委戶科給事中一員,監察禦史二員,戶部主事二員,督同監生以舊冊對比清查,厘校訛舛,並由管冊官匯總戶口、田土、稅糧總數,進呈禦覽。後湖黃冊庫平時設辦事吏30名,庫匠、抬冊夫、水夫、膳夫等百餘名,另由國子監調撥監生50名專司曬晾。每屆新冊入庫,新舊對比的“大查”之年,人員還要大量增加。送貯黃冊均按朝(年)先後和所屬區域分庫保存。庫房均東西向,前後有窗,以便通風日曬,冊架一律木制,不準用竹,以防蟲蛀。每年4~10月曬冊,其他月份不準曬晾。庫內禁絕燈火,湖內外防衛森嚴,每旬一、六開船過湖,平時與外界完全隔絕。對吏民查閱黃冊限制尤為嚴格,明令敢有私受財物、偷抄洗改後湖黃冊者,不分首從皆斬。

  後湖黃冊庫匠役、監生工作勞苦。明中葉以後,由於王朝政治的腐敗和黃冊制度日趨廢弛,後湖黃冊庫也每況愈下,冊庫經費支絀,匠役工作怠惰,庫房不能及時修葺,黃冊不能按時曬晾,蟲蛀鼠咬,冊籍黴爛,損失嚴重。1644年明朝滅亡,後湖黃冊庫隨之消失,庫存黃冊也損毀殆盡。明正德年間(1506~1521)南京戶科給事中趙維賢為記述後湖黃冊庫事跡,輯有《後湖志》。

《後湖志》所載後湖黃冊庫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