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最高檔案機構領導人定期會晤的國際組織。創始人是C.佈萊邦,1954年第1屆會議時宣告成立。1964年第 5屆國際檔案大會決定將其作為國際檔案理事會的附屬機構。理事會會章規定:參加國際檔案圓桌會議的代表必須是國際檔案理事會的 A類會員國,除此之外,仍保持這一組織的獨立性。

  該組織下設執行局,由會議選舉產生的主席、秘書,理事會的執行秘書和下次會議的東道國代表各一名組成。負責行政和財務管理,編輯出版歷次會議的文件集,並在來來自不同地區的3~5名顧問協助下制訂下次會議議題和工作計劃。機關刊物為年刊《國際檔案圓桌會議記錄集》,以法文出版。

  該組織在國際檔案大會閉會期間,一般每年召開一次圓桌會議。1954~1989年共舉行26次會議,討論瞭國際檔案界共同關心的重大業務問題,對發展檔案學理論和檔案工作的實踐起瞭積極的推動作用。中國自1981年起參加瞭圓桌會議的討論。

中國檔案代表團出席1990年在德國召開的第27屆國際檔案圓桌會議

  歷屆圓桌會議概況:

  第1屆 1954年1月在巴黎召開,8國18人參加。主要議題:檔案館與教育。

  第2屆 1955年4月在比利時那慕爾召開,12國32人參加。主要議題:檔案的形成和保管問題。

  第3屆 1957年5月在南斯拉夫薩格勒佈召開,16國50人參加。主要議題:檔案在國傢中的地位。

  第4屆 1958年5月在聯邦德國威斯巴登召開,23國29人參加。主要議題:檔案利用的新形式。

  第5屆 1959年6月在葡萄牙裡斯本召開,21國35人參加。主要議題:檔案為歷史研究服務。

  第6屆 1961年5月在波蘭華沙召開,25國45人參加。主要議題:檔案和國際法及檔案工作者的國際合作。

  第7屆 1962年5月在西班牙馬德裡召開,21國43人參加。主要議題:檔案的定義和檔案工作的范圍。

  第8屆 1963年6月在匈牙利佈達佩斯召開,24國45人參加。主要議題:檔案與農業史。

  第9屆 1965年4月在倫敦召開,21國45人參加。主要議題:檔案館和自動化,檔案館建築新經驗。

  第10屆 1967年5月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24國53人參加。主要議題:檔案調卷自動化和檔案復制件的行政與法律效力。

  第11屆 1969年9月在羅馬尼亞佈加勒斯特召開,27國59人參加。主要議題:地方行政機關檔案館和檔案文件的修復技術。

  第12屆 1970年 8~9 月在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召開,16國48人參加。主要議題:檔案的出版問題,檔案館使命及檔案工作者的奮鬥目標。

  第13屆 1971年9月在聯邦德國波恩召開,32國74人參加。主要議題:檔案和情報技術手段,國際組織的檔案問題。

  第14屆 1973年5月在盧森堡召開,60人參加。主要議題:檔案的時代價值,檔案館保存印章、紋章、行政符號問題。

  第15屆 1974年10月在加拿大渥太華召開,34國67人參加。主要議題:檔案館的社會聯系,修改國際檔案理事會章程問題。

  第16屆 1975年9月在蘇聯基輔召開,35國120人參加。主要議題:檔案工作人員的培訓、晉升問題,檔案館與文學。

  第17屆 1977年10月在意大利卡利亞裡召開,45國67人參加。主要議題:國傢檔案遺產的建立和修復。

  第18屆 1978年10月在肯尼亞內羅畢召開,39國80人參加。主要議題:檔案館和文件中心的佈局、建設、經費及技術安全標準。

  第19屆 1979年11月在瓜德羅普島召開,33國54人參加。主要議題:政府──行政管理──檔案館。

  第20屆 1981年9月在挪威奧斯陸召開,50國100人參加。主要議題:向利用者提供檔案信息和咨詢服務。

  第21屆 1982年12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36國87人參加。主要議題:縮微檔案的政策。

  第22屆 1983年10月在捷克斯洛伐克佈拉迪斯拉發召開,38國94人參加。主要議題:檔案工作者如何處理現代文件的膨脹。

  第23屆 1985年10月在美國奧斯汀召開,45國85人參加。主要議題:利用檔案和保護個人機密。

  第24屆 1986年9月在芬蘭赫爾辛基召開。主要議題:檔案的集中與分散保存問題。

  第25屆 1987年9月在意大利加登納召開,46國111人參加。主要議題:檔案遺產的保護政策。

  第26屆 1989年10月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69國95人參加。主要議題:國傢檔案館和聯邦檔案館的體制、問題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