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文獻聯合會主持編制的一部綜合性的分面組配式分類法。又譯《概略排序體系》。主要用於使用不同檢索語言的情報系統和情報機構之間的連結即檢索語言間的轉換,也可直接用於對文獻的分類和識別。1973年開始編制,原名《標準參照代碼》(SRC),1974年改為現名,並成立瞭由英國E.J.科茨、法國G.A.洛伊德和捷克的D. 西曼德勒三人組成的新的編輯組。1975年3月,在SRC大綱基礎上完成初搞,1976年3月完成修訂第一稿(配有標記符號),1977年8月完成修訂第二二稿(附字順索引),經試用修改後於1978年3月出版。1979年出版《BSO手冊》。1986年發行BSO的機讀版。

  體系結構 《概略分類體系》是一種面向學科的分類體系。由主表、通用分面表 (包括情報源類型、時間、地區等 3個輔助復分表)和字順索引組成。主表設有1個前置類(088)和9個主題領域 (100~970),共列出253個主要主題或學科(相當於主要類目),總共4000個類目。其前置類和主題領域是:

   088 多學科或非學科的現象與實體

   100 知識總論

   200 科學與技術(總論)

   460 教育

   470 人類需求

   500 人文科學、文化與社會科學

   600 技術

   910 語言、語言學與文學

   940 藝術

   970 宗教與無神論各個主題均按以下5個分面細分:

   工具或設備(操作所使用的)

   操作(即人類有目的的活動)

   過程、相互作用

   研究對象或產品的組成部分、子系統

   研究對象、產品、全系統

  標記符號和組配方法 《概略分類體系》除國傢分面符號使用國際標準規定的雙位羅馬字母外,其主表及其他分面表的標記符號均為阿拉伯數字。主要主題用3位數字(000~999)標記,往下每一級細分類目均用二位數字(00~99)標記,並用逗點隔開。BSO一般隻有三級類目。其標記符號較為整齊,如“212,25,40量子力學”。其組配方法可分為“內組配”和“外組配”兩種。內組配即在規定的組配范圍內兩個主題概念之間的組配。組配時將兩個類號按表中次序逆排,中間用"0"連接,並將後面類號的第一個數字換成逗號,例如“345,46,0,40,47昆蟲遺傳學”是由“340,47遺傳學”和“345,46昆蟲綱”組配而成。但在類號600~890范圍內進行內組配時,隻在後面類號的第一個數字後加一逗號。例如“811,12,07,10化工廠建築”是由“710建築工程”,“811,12化工廠”組配而成。外組配是指在不同組配范圍之間兩個主題概念的組配,以一短橫連結兩個分類號,分類號按語義關系確定先後,如“460-450教育心理學”,其中460為教育,450為心理學。

  特點 ①力圖體現現代科學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如把哲學、科學學、邏輯學、數學、計算機科學、情報學、傳播學、系統學、管理學、研究與計量等學科獨立列在“100知識總論”下面;設立前置類以類分屬於多學科的現象或實體的文獻。②把傳統的等級列舉式分類法和分面組配式分類法結合起來,使類號既能基本上反映類目的從屬關系,又不完全受其嚴格限制。③標記符號和組配方法簡單,易於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