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學分支學科,也是與目錄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研究檔案著錄和檔案目錄組織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範圍:①檔案目錄的性質、特點和作用。②檔案目錄的種類和功能。③檔案著錄的理論和方法,包括分類標引、主題標引等。④檔案目錄組織的原則和方法,包括館藏目錄、分類目錄和主題目錄等主要類型。⑤電腦機讀檔案目錄的特性和編制,及其與手工檔案目錄的轉換。⑥檔案目錄體系的結構模式,國傢檔案目錄體系、檔案館目錄體系和各級檔案目錄中心的規劃。⑦檔案目錄標準化,包括統一著錄項目、著錄錄符號、著錄順序、著錄格式以及為交換用機讀檔案目錄的標準格式。⑧檔案目錄體系與圖書、情報目錄體系的聯網。⑨檔案目錄的發展歷史和趨勢等。

  檔案編目是檔案管理的重要環節,各國的檔案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檔案目錄和目錄編制的理論與實踐的課題。早在1896年俄國的Д.Я.薩莫克瓦索夫就發表瞭《檔案目錄》一書,荷蘭S.繆勒、J.A.斐斯、R.福羅英合著的《檔案整理與編目手冊》也較系統地論述瞭檔案編目的原理和方法。此後,歐洲的檔案學專著中大多都不同程度地闡述瞭檔案編目的內容。1980年加拿大H.A.泰勒所著《檔案材料的整理與編目》一書是近年來研究檔案目錄學的主要著作,曾作為國際檔案理事會手冊叢書之一出版。在中國近代,檔案編目工作已有一定經驗,如何魯成的《檔案管理與整理》、殷鐘麒的《中國檔案管理新論》都有理論闡述。1957年王可風所著《歷史檔案的整理方法》專門論述瞭歷史檔案目錄的編制原則和方法。《中國檔案分類法》、《中國檔案主題詞表》、《檔案著錄規則》等的編制和實施,也對檔案目錄學的建立起瞭重要作用。80年代以來還發表瞭一些有關論文和專著,如何嘉蓀的《試論檔案的主題標引》(1981)、鄧紹興的《檔案檢索》(1985)、孫鋼的《檔案目錄學原理初探》(1985)和《檔案著錄與標引手冊》(1986)、鳴鐘的《加強檔案館的目錄建設》(1986)、邱曉威等的《模糊運算應用於檔案智能編目系統的理論探討與實驗》(1989)、馮惠玲和李憲的《檔案檢索的原理與方法 》(1990)等。檔案目錄學正在建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