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宋畫傢。一名中正,字中立。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生於五代末,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1)猶在。範寬性情疏放,愛山水。作畫初學荊浩、李成,後來他覺悟到應當重視對自然山川景物的觀察、體驗,因而長期生活於陝西華山、終南山等處,觀覽雲煙慘澹、風月陰霽的微妙變化,對景造意,將崇山峻嶺的雄強氣勢、老樹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動地現於筆下。他畫山石落筆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筆觸(被後人稱為雨點皴),畫出巖石的形貌質感。畫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渾厚壯觀,具有壓頂逼人人的氣勢。北宋後期畫傢王詵將李成與范寬的山水畫相比較,喻為“一文一武”,說明范寬的山水形象與李成的煙林清曠、氣象蕭疏的情調體貌相反,而別具風格。北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中,也認為“李成之筆,近視如千裡之遠;范寬之筆,遠望不離座外”。

  范寬的繪畫在宋時即已出名,《宣和畫譜》著錄當時宮廷收藏他的作品達58件。流傳至今的代表作品有《谿山行旅圖》、《臨流獨坐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

  《谿山行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絹本,水墨,縱206.3厘米,橫103.3厘米。畫中巨峰巍然聳矗,山澗中瀑佈直瀉而下,峻厚的山巒長著茂密的林木,巖石皴紋歷歷可辨,顯示出一種逼人的磅礴氣勢。山腳下霧氣迷濛,近處大石兀立,老樹挺生,溪水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趕著馱隊走過,人畜雖皆畫得其小如蟻,然卻真實生動,使人彷佛能聽到驢蹄得得之聲(見彩圖)。

《谿山行旅圖》(北宋) 范寬

  《雪山蕭寺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表現大雪覆蓋下的深山幽谷,點綴以古寺、關隘、寒泉及行旅情節等。皴筆不多而健硬有力,章法嚴整而有變化,墨色染出陰霾的天空,益加襯托出雪嶺高寒的氣氛。《雪景寒林圖》(天津市藝術博物館),也以沉穩老辣的筆墨,畫出雪後北方山川奇觀。山勢嵯峨,巖壑幽深,近處樹木形象甚有姿態,平遠處亦有峻嶺起伏,折落而有氣勢。范寬畫山峰善作冒雪出雲之勢,由此二圖中可見其面貌。

  范寬發展瞭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並能獨辟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仝、李成並列,譽為“三傢鼎峙,百代標程”。元代湯垕《畫鑒》則認為“宋世山水超越唐世者,李成、董源、范寬三人而已”,又謂“董源得山之神氣、李成得山之體貌,范寬得山之骨法,故三傢照耀古今,為百代師法”。都對范寬的藝術作出很高的評價。據文獻所載,宋代師法范寬的畫傢有黃懷玉、紀真、商訓、寧濤等人,北宋南宋之際畫傢李唐的蒼勁偉岸的山水畫也顯系受到范寬的影響。

《雪山蕭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