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記述人類一切門類知識或某一門類全部知識的完備的工具書。英文 encyclopedia 一詞來源於希臘文,詞義為“一切知識盡在其中”;中文“百科全書”一詞是20世紀初才出現的。百科全書的主要作用是供人們查檢必要的知識和事實資料,其完備性在於它幾乎包容瞭各種工具書的成分,囊括瞭各方面的知識。此外,百科全書還具有擴大讀者知識視野和幫助人們系統求知的教育作用,常被譽為“沒有圍牆的大學”。

  起起源與發展 百科全書起源於對人類已有知識的全面概括和分類整理。古希臘學者亞裡士多德曾編寫過全面講述當時學問的講義,被西方奉為“百科全書之父”。中國漢初的《爾雅》內容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方面,是中國百科全書性質著作的最早淵源。魏文帝時劉劭、王象等人編纂的《皇覽》被認為是中國類書之始。中國古代的類書雖然是百科全書性質的文獻,但它隻限於對各科現有資料的匯集,一直沒有發展成為現代意義的百科全書。

  西方百科全書曾經歷瞭 3個發展時期:①古代百科全書。古希臘、羅馬的百科全書起源於教育,編排上采取原始的知識分類,由單個的編者完成。古羅馬學者瓦洛編的《學科要義》(9卷)和公元 1世紀老普裡尼編的《自然史》(37卷)是這一時期百科全書的代表作。②中世紀百科全書。5~16世紀的百科全書,明顯地反映瞭那個時代神學和宗教統治的影響,大多是修道院供神職人員學習的課本;在編排方法上仍以“自由七藝”為基礎的原始分類為主。具有代表性的百科全書著作有:伊西多爾編纂的《詞源學》(20卷)和文岑編著的《大寶鑒》(80卷)。中世紀後期(16~18世紀)百科全書的發展出現瞭兩個特點:一是受F.培根的分類法的影響,科學分類逐漸成為百科全書框架設計的基礎;二是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人類知識猛增,教科書式的百科全書已不能滿足迅速查檢知識的需要,百科全書開始受到詞典編排方法的影響,逐漸由分類編排向字母順序編排過渡。J.J.霍夫曼於1677年出版的《百科詞典》是這一轉變初期的代表作,並首開為百科全書編制索引的先例。③現代百科全書。18世紀以後,百科全書進入瞭現代發展時期。西方現代百科全書的奠基人是法國哲學傢D.狄德羅,以他為首的法國百科全書派在1751~1772年編纂出版瞭聞名世界的《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與手工藝大詞典》(正篇17卷,圖篇11卷),它標志著現代百科全書的誕生,並為百科全書帶來瞭兩個新的特征:一是強調百科全書的啟蒙作用,即以現代真正的科學知識啟偏見愚昧之蒙;二是突出百科全書的檢索功能,即工具書的作用,接受瞭詞典的字母順序編排法。18~20世紀,英、德、法、意、蘇、日等國相繼編纂出版瞭一批權威性的百科全書。中國也從1980年開始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見彩圖)

《中國大百科全書》

  種類 現代百科全書已形成完整的系列,以適應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專業的讀者需要。可分為以下幾大類:①綜合性百科全書。概述人類一切門類知識,供廣泛的讀者查檢基本知識和基本資料。按照讀者的文化程度可再區分為高級成年人百科全書、普及的學生百科全書和少年兒童百科全書。前一類常為多卷本的大部頭書,人們習慣稱之為“大百科全書”,如《不列顛百科全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②專業性百科全書。選收某一學科或某一門類知識,但選收范圍寬狹懸殊。寬者如美國的《科學技術百科全書》和《社會科學百科全書》;狹者如《圖書館學和情報學百科全書》。專題性百科全書,如蘇聯的《奧林匹克百科全書》,也屬這一系列。③地域性百科全書。就選收內容而言也是綜合性百科全書,但僅限於一個地區、一個國傢或一個城市的知識,如《亞洲百科全書》、《南斯拉夫百科全書》、《倫敦百科全書》等。④百科詞典。是兼具百科全書與詞典性質的工具書,但僅收各科專業詞匯並作簡要解釋,不收一般語詞。

  各種系列的百科全書按規模均可區分為大型、中小型和單卷本。20卷以上稱為大型百科全書,20卷以下的為中小型百科全書,單卷本又稱案頭百科全書。

  結構 百科全書在結構上的主要特點,是以條目為主體,全面系統地介紹知識。①條目是百科全書的基本尋檢單元。編纂者根據工具書檢索性要求,對已有的知識進行整理和分解,即進行百科全書的框架設計,從而得到大小不同的知識主題。把這些主題按一定體例規范撰寫成文,便是百科全書的條目。現代綜合性大型百科全書有幾萬至十幾萬個條目。條目之間用參見系統互相聯系,交叉而不重復,銜接而無疏漏。條目一般由條頭、釋文(包括必要的圖表)和參考書目組成。②百科全書條目的編排一般有 3種方式: 全部按條頭字順編排、分類編排、分類與字順相結合(即大類分卷)編排。字順編排法已是現代百科全書的主流;分類編排已較少采用;大類分卷編排法屬一種折衷和過渡形式,但其優點是適於讀者分卷購置,單卷也可使用,例如《中國大百科全書》即采用此方式編排。③百科全書除主體部分(條目)外,為擴大全書的功能還編有各種附屬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索引(往往單編為一卷)和各種知識性與資料性附錄,如大事記和地圖集之類。

  鑒別與評價 百科全書是大型工具書,被稱為“工具書之王”。它種類繁多,適用范圍各異,編纂質量也有高低之分,讀者和圖書館員必須善於對其進行鑒別和選擇。鑒別主要有種類鑒別、功用鑒別、適用程度鑒別、編纂水平鑒別等。評價百科全書編纂水平和質量的標準主要有以下6個方面: ①權威性,指全書條目撰編人、編審組織(編委會)、總編輯和出版單位的權威性。②內容的全面、精確、新穎程度,指選收條目廣泛全面、沒有重大遺漏和過多重復、知識門類比例均衡;提供的知識和事實資料精確;內容在穩定性的基礎上能反映新情況、新進展,不陳舊過時,收有 5年以內的重要事實和材料。③客觀性:指在政治、宗教和社會偏見等方面的傾向性較小。④簡明性:指語言精煉,文字流暢易懂。⑤檢索性:這是百科全書功能的主要標志,它與條目設置是否合理、條頭標引是否規范、檢索系統(包括條目編排、參見設置、索引編制)是否精當有關。⑥裝幀:指百科全書的開本、版式、印刷、紙張、裝訂的質量。

世界主要百科全書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