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國傢沒有專門設置新聞學術研究機構。一些報社內部設置過“報紙研究組”(所),僅為本社報紙工作服務。“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新聞工作者普遍要求總結新聞工作的經驗教訓,探討新聞工作的規律。中國社會科學院率先於1978年成立新聞研究所。此後,中央和地方新聞單位設立的新聞研究機構漸多,至1985年3月,僅報社系統設立的新聞研究機構就有104個,研究人員565人,促進瞭新聞學研究工作的開展。此外新華通訊社於1980年成立新聞研究究部(1983年改為新聞研究所),研究新華通訊社的歷史和業務。廣播電影電視部於1982年成立政策研究室,下設廣播電視研究處和法規處,研究廣播電視業務和廣播電視法規。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也設有研究室,對本單位的業務和世界各國的廣播事業進行調查研究。復旦大學新聞系於1979年成立新聞學研究室。北京廣播學院於1980年成立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於1986年成立輿論研究所。這些機構對新聞學研究的開展,起瞭推動作用。全國新聞研究機構的領導體制有3種形式;①獨立設所,歸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②由當地社會科學院和新聞單位合辦,名義上雙重領導,實際上由新聞單位領導;③附設於新聞單位,直接受新聞單位領導。由於情況和條件不一,各研究機構的任務也有所不同。大致有以下幾項:①總結新聞工作中的經驗教訓,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編輯出版新聞刊物。②結合本單位的新聞業務工作,開展評報、評選好稿等活動,為改進本單位業務服務。③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開辦多種形式的短期培訓班。④收集整理新聞資料,編寫本地區、本單位的新聞事業史。⑤進行調查研究,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新聞研究機構的大量成立,形成瞭一支專業的新聞研究隊伍;新聞學術團體的建立,團結和組織瞭眾多的業餘新聞研究人員。這兩支新聞研究隊伍相結合,出現瞭新聞研究的高潮。進入80年代以來,共出版新聞學術專著400餘種,舉行瞭百餘次學術交流活動,為建立比較完整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體系創造瞭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