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前後至1911年期間以康有為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海外和港澳地區出版的報刊。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等流亡海外,繼續把辦報刊作為他們開展政治活動的重要手段。他們先後在日本、美洲、南洋、港澳等地創辦瞭30多種報刊。

  在日本出版的改良派報刊 《清議報》是戊戌變法失敗後改良派在海外創辦的第1份機關刊物。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橫濱創刊,梁啟超主編。。以”主持清議,開發民智”為宗旨,抨擊清代慈禧太後把持朝政,要求歸政光緒皇帝(1875~1908在位),實行君主立憲;註意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對國人進行反封建的思想啟蒙。曾發表《愛國論》、《少年中國說》等有廣泛影響的文章,喚起民族覺醒,激勵愛國圖強。1901年12月因社址被焚停刊。1902年2月,梁啟超又在橫濱創辦《新民叢報》,強調“新民”是中國“第一急務”,大力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知識。它是這個時期改良派最有影響的刊物。1902年11月,梁啟超還在橫濱創辦瞭中國近代最早以刊登小說為主的文藝刊物《新小說》。創刊號所載梁啟超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強調小說的社會作用,指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一些與社會政治現實有密切聯系的文藝創作,如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等,都曾在該刊發表。

  在美洲、南洋和港澳地區出版的改良派報刊 這一時期,改良派還在美洲和南洋等地廣泛建立保皇會組織,開展辦報活動。在這些地區創辦的改良派報刊主要有美國舊金山的《文興日報》和新加坡的《天南新報》(1899)、《南洋總匯報》(1906)、美國檀香山的《新中國報》、加拿大溫哥華的《日新報》(1900)、澳大利亞悉尼的《東華報》(1902)、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泗水日報》(1903)、緬甸仰光的《仰光新報》(1904)、泰國曼谷的《啟南日報》(1907)等。港澳地區歷來是改良派辦報的重要基地。這一時期他們在港澳地區創辦的報刊中,影響較大的是《知新報》和《商報》。《知新報》是改良派在華南地區的重要刊物,1897年2月22日創刊於澳門,初為5日刊,後改旬刊、半月刊。康有為、梁啟超親自領導該報的籌辦工作。經理是何穗田、康廣仁,撰述有徐勤、梁啟超、何樹齡等。該刊經常與上海《時務報》相配合,大力宣傳維新變法。戊戌政變後,該報因社址在澳門,仍可出版,繼續著論抨擊清廷,為戊戌維新運動辯護。1901年1月20日出至第133期停刊。《商報》1904年創刊於香港。徐勤負責編輯,註重新聞報道,消息比較靈通。銷數近5000份。有保皇會“總機關”之稱。

  在內地出版的改良派報刊 1904年,資產階級改良派在上海創辦瞭《時報》。1906年以後,隨著國內立憲運動的進一步開展,改良派報刊活動的重點也由海外轉向中國內地。1907年10月,梁啟超先在日本東京創辦立憲派團體政聞社的機關刊物《政論》,鼓吹組織政黨,速開國會,建立責任政府。1908年1月,政聞社遷上海,同年8月,被清政府查禁,《政論》也隨之停刊。1910年2 月,梁啟超又在上海創辦《國風報》,宣傳實行君主立憲,強調用和平手段推翻現今之“惡政府”,1911年7 月出至52期停刊。它是這個時期改良派的重要理論刊物。1908年,張謇等在上海組成預備立憲公會,出版《預備立憲公會報》。1910年,各省立憲派代表組成國會請願同志會,在北京出版《國民公報》。此外,四川、貴州、廣東等省的立憲派團體,也先後出版《蜀報》、《黔報》、《廣東地方自治研究錄》等。還有一批報刊,主張以平和的方式進行政治改革,思想上與改良派息息相通。它們當中有1902年英華(斂之)在天津創辦的《大公報》、1902年和190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的《外交報》和《東方雜志》、1904年彭翼仲在北京創辦的《京話日報》、1907年楊度在東京創辦的《中國新報》等。

  戊戌變法失敗後,改良派的報刊繼續宣傳漸進改良,堅持“保皇扶滿主義”,與蓬勃興起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潮背道而馳,受到瞭革命報刊的批駁。但它們反對外來侵略,要求民族獨立;反對封建守舊,要求革故維新;傳播“西學”、“新學”,要求擺脫封建文化的束縛,這些宣傳,與廣大人民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相一致,具有重要的思想啟蒙意義。

  

參考書目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