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對圖書市場的供應和需求的發展趨勢進行調查、分析、判斷和測算,為圖書進銷業務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沿革 中國的圖書市場預測起步較晚,在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對學校課本需求量進行預測。即根據在校學生數,預測春秋兩季中小學課本的需求,據以提前確定預印數量,然後根據調查的結果,確定追加印數。後來,發展為在圖書出版前進行預訂的方法。根據圖書內容,讀者物件,廣泛地開展預預訂,預測讀者需求數。60年代以後,中國的國營書店每年都要進行圖書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預測。並進行各種專題預測和單項圖書預測。

  英國、聯邦德國、日本等國的書業界,已廣泛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圖書出版前的單品種需求量的預測。如“電傳訂書法”、“電視訂貨系統”,運用電視線路或電話線路連結的通訊網絡等先進的預測手段,掌握圖書市場的動態。

  廣義的圖書市場預測 也稱宏觀預測,是對整個出版事業的發展,圖書可供應趨勢以及社會對圖書需求總量的預測。預測的主要依據是: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以及科學、文化、教育、出版事業的發展趨勢;出版品種結構的變化以及紙張、印刷物資條件和新技術的發展變化;圖書發行渠道,發行網點的發展變化;圖書發行計劃完成情況等。根據上述幾個方面的信息和資料,對圖書市場的總體需求進行調查、分析、判斷。

  狹義的圖書市場預測 又稱微觀預測,是對一定范圍和一定時期的圖書市場的需求量和可供應量的預測。包括:對各類圖書需求量和可供應量的預測;一定時期各類圖書的可供應量的預測,據以檢查貨源,安排市場;各類圖書市場占有率的預測;某種圖書銷售周期的預測;其他預測如經營水平、企業發展等等。

  影響圖書市場波動的因素很多,各個因素對需求量影響的程度和影響的方向是不同的。因此,除瞭一般地預測圖書供需量之外,還應註意圖書商品的宣傳推銷,經營手段的選擇等對圖書需要量的影響。

  圖書市場預測的分期 按照圖書發行工作的特點和需要,一般可分為:①短期。1~3個月以內。如一次性的書市或季節性(年畫、掛歷、課本等 )出版物的需求。②中期。半年至1年。中小型書店和一般銷售部門適宜中期預測。③長期:1年以上,5年以內。重點是大中型圖書發行企業的管理部門的預測。

  預測方法 圖書市場預測,既要依靠精確的數據、資料,又要憑借發行人員的經驗積累和判斷能力。預測方法主要有:

  ①典型調查,也叫抽樣調查法。根據要調查圖書的讀者對象,選擇若幹個有代表性的單位,征求需要的數據,經過分析、推測,判斷本地區的社會需要量。

  ②經驗預測。憑主管人員的經驗和判斷能力來對某一種書社會需要量進行估計。其準確性取決於主管人員對主、客觀條件的掌握程度。

  ③征集意見。一是首先擬出提綱和提供背景材料,邀請一部分專傢(或行傢)對預測項目進行分析、判斷,最後匯總基本趨向一致的預測結果。二是由書店經理組織進貨員、發行員和管理人員,對某種或某類圖書的適銷情況共同進行分析研究,取得市場需要量的數據。

  ④指標預測。以往年同期(年度、季度、月度)所取得的數據和來年物資情況,印刷生產能力,出版生產安排以及相關資料,預測發行計劃指標。主要依據是:以各類紙張(凸版紙、膠版紙、銅版紙、課本用紙等等)令數乘以每令紙圖書(圖片)的平均定價,等於預測值,匯總各類預測值為計劃指標的預測值。

  ⑤比較預測。以歷史統計資料和情報信息,客觀地反映出各個時期的變動規律(如淡旺季),然後對圖書供需動態進行分析、研究,預測社會需求的構成、發展趨勢和類似圖書的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