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品種和數量在亞洲居領先地位。

  歷史沿革 20世紀初,三省堂、實業之日本社和講談社是日本主要出版社。1909年,實業之日本社首先實行期刊寄售制,推動瞭期刊出版業的發展。1925~1926年,圖書市場上流行每冊售價1日元的讀物,史稱“元本時期”。這個時期,30~40卷或分冊1套的全集、叢書相繼出版200餘種,圖書的品種與數量急劇上升。1926年出版圖書20212種。19388年出版圖書29466種。1927年7 月,巖波書店出版普及版叢書──“巖波文庫”,它以袖珍平裝本出版世界文學名著,定價以每100頁日元2 角為標準,實行分冊零售方式。至1971年共出版3300種,1.6 億冊,現仍為巖波書店的代表性出版物。日本的文庫本叢書,以重印古典著作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限制言論自由,出版業凋敝。大戰結束時,出版社不足300傢。戰後,出版業迅速發展。1948年初達4000傢。1951年降至1881傢。1953年降至1541傢。1955年重又增加。1956年,圖書出版社開始出版周刊,首先問世的是新潮社出版的《新潮周刊》,它標志著日本出版業發展的新起點。爾後,其他圖書出版社紛紛仿效,形成一股持續至今的“雜志熱”。最有影響的期刊是:《鉆石》、《主婦之友》、《東洋經濟周刊》、《傢之光》。大眾性雜志同百科全書、叢書、全集一樣,是日本出版業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20世紀60年代,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促進瞭出版業的發展。

  出版機構 1986年日本擁有出版社4183傢,其中資本5001萬至1億日元的88傢,1億日元以上的103傢。年度出書100種以上的出版社61傢,年度出書50~100種的有78傢,其餘近4000傢年度出書不足50種。80%的出版社集中在東京,10%在大阪和京都,10%分佈在各地。主要的大型出版社有:講談社、巖波書店、小學館、平凡社、集英社、學習研究社、三省堂、丸善等。主要的政府出版機構是:大藏省印刷局。

  發行方式 日本書刊營業總額的60%多是通過出版社—批發公司—書店這一重要發行渠道實現;20%通過出版社直接向圖書館、學校、大學生協會、圖書俱樂部、讀者銷售,或以分期付款方式送貨上門實現;其餘份額,則通過各種零售渠道實現。從1953年開始實行定價銷售制和定價寄銷制,即再版制度。從1980年開始實行新再販制度,允許出版社指定部分圖書和期刊為“非再販品”,書店可以任意降價銷售。1985年,日本有書刊批發公司150 多傢,最大的是東京出版販賣株式會社和日本出版販賣株式會社,這兩傢的年度營業額之和占書刊批發營業總額的70%。全國有20000多傢書店,絕大多數是小書店。最大的書店是:紀伊國屋書店(東京)、八重洲圖書中心(東京)、三省堂書店(東京)。

  行業組織 全國性行業組織有:日本書籍出版協會、日本雜志出版協會、日本出版販賣協會、日本書店聯合會、日本舊書店協會、日本古籍書店協會。

  政策與法規 政府由文部省負責制定有關發展出版業的政策。根據日本《學校教育法》的規定,中小學使用的教科書須經文部省審定或編寫後交出版社出版發行,私營出版社不得隨意編寫。日本稅收分國傢稅收制與地方稅收制兩種。鑒於出版物特殊的銷售方式,政府允許出版商對於因銷售退貨造成的損失調整利潤率,並對存貨造成的損失減稅或免稅。地方當局免征出版商營業稅,但對外國人的版稅和稿費實行征稅。為防止國際間雙重征稅,日本已同31個國傢達成所得稅協議。日本是《佛羅倫薩協議》成員國,對進口的教育與文化方面的出版物免稅。1899年加入《伯爾尼公約》。同年,頒佈《日本著作權法》。1956年加入《世界版權公約》。1981年起采用國際標準書號,語區號為4。1982年實行新的圖書編號法,即在國際標準書號之後加註日本圖書分類號。

  出版近況 1985年,年度出書31221種,銷售量12.99億冊。營業額7122億日元。1985年,出版期刊3025種,銷售量38.12億份,營業額10295億日元。1985年,進口圖書2892億日元,主要進口國是美國、英國、聯邦德國、荷蘭;出口圖書2990億日元,主要出口國是美國、澳大利亞、韓國、中國。1985年向中國出口書刊231億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