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輯一年內的重要時事、文獻和統計資料,按年度連續出版的工具書。它所收集的材料主要來源於當年的政府公報、國傢重要報刊的報導和統計部門的資料。因此,年鑒有較大的總結、統計意義和比較系統的連續參考作用。年鑒具有資料廣泛、反映及時、連續出版等特點。它的資訊密集和時間密集,是資訊資料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集中存貯和擴大傳播。每一本年鑒提供的資料具有橫向性,逐年出版的年鑒系列提供的資料具有縱向性。通過年鑒,可查找近年來國際國內時事,各部門各行業的進展及各學科各專業的研究動態態;可查找政府頒佈的重要法規文獻和逐年可比的統計數據資料;還可以查找“機構簡介”“企業名錄”及著名人物的生平及一些實用的指南性資料等。

  年鑒的編纂始於歐洲。Almanac一詞源於中世紀的阿拉伯語,在英語中被賦予日歷、歷書的含義。最早的歷書是1457年出版的,記載日歷、天文、節氣、宗教節日等,先是供農民使用,後為初興的航海業服務,到18世紀,其內容才轉為包含豐富知識的工具書。yearbook/Annual也譯作年鑒,但與 Almanac稍有區別,前者的內容圍繞著一定的專題,逐年更新;而後者往往包含相當部分的回溯性基本資料,不作逐年更新。前者以專科為主,後者以綜合性為主,但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已越來越小。1732年由美國文學傢B.富蘭克林主編的《窮理查歷書》比較著名。中國《宋史·藝文志》曾著錄《年鑒》一卷(劉玄),但原書早佚,無法知其內容。近代年鑒在中國出現始於清代同治三年(1864)創刊的《海關中外貿易年刊》(出至1948年)。1913年上海神州編譯社出版瞭《世界年鑒》。30年代中期,中國出版瞭一批綜合性和地方性年鑒,但大多數沒能堅持長期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版瞭《世界知識年鑒》和《人民手冊》等年鑒,數量不多,類型也較單一。80年代以來,年鑒編纂出版發展速度劇增。1980年出版的年鑒共6種,1981年增加到14種,1982年為30種,1983年為33種,1984年為67種,1985年為83種,1986年為113種。到1987年底已超過140種。其中以學科領域來劃分,有綜合性的,如《中國百科年鑒》、《中國年鑒》等,也有專科性的,如《中國歷史學年鑒》、《中國出版年鑒》。以地域來劃分,有世界性的,如《國際形勢年鑒》、《世界統計年鑒》等;有全國性的,如《中國衛生年鑒》、《中國包裝年鑒》;也有地域性的,如《湖南年鑒》、《武漢經濟年鑒》等。從編纂形式來看,有記述性的,如《中國哲學年鑒》、《中國文學研究年鑒》;有統計性的,如《中國統計年鑒》、《北京市統計年鑒》;有記述和統計相結合的,如《中國農業年鑒》、《中國教育年鑒》;也有圖譜性的,如《中國攝影年鑒》、《中國版畫年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