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平版印刷工藝的一種。1852年英國科學傢W.H.F.塔爾博特發現經過鉻酸鹽處理的明膠膜層曝光後表面會發生硬化的現象。1855年法國人 A.L.柏德範在此基礎上發展瞭直接在平面石板上製版的印刷工藝。1867~1871年間德國慕尼克人J.阿爾貝特以玻璃版基用於實際印刷生產,被認為是珂版印刷的發明者。

  珂版製版時先在版材(多用磨砂的厚玻璃板)表面塗佈感光液膜,晾乾,然後在陰圖底片(負片)下曝光。因膠膜硬化程度與受光強度度成正比,經潤濕後膠膜吸水膨脹程度則與之成反比,故版面形成與底片相對應的、形狀不規則的纖細皺紋。吸墨量的大小與感光程度成正比,印在紙上形成濃淡層次豐富的印刷品。早期使用的印刷機為手扳壓架,後發展為滾筒壓印式,版材也以金屬薄板或賽璐珞片代替玻璃板,因此可以包裹在滾筒上印刷。珂版印刷不加網點可印制出色調層次豐富近似原作的印刷品。制版工藝簡便,但印版耐用性差,一般印數不超過1000份。使用中國宣紙或絲絹時因纖維外露,印版更易磨損,僅能印制300~500份。主要用於復制單色或彩色繪畫珍品、名貴手跡、文獻及照片等。歐洲在1880~1914年間盛行,後逐漸衰落。中國開始采用這項工藝是在1875年,用於復制珍貴圖片、善本書籍、書法繪畫及古代碑帖等,在20世紀前期曾風行一時,到瞭40年代因受戰爭影響瀕臨絕滅,1949年以後有所復蘇。

  珂版印刷術有多種不同的名稱,如玻璃印刷、明膠印刷;在德國稱光學印刷、阿爾貝印刷;法國稱照相珂版術或照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