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編導和電視節目劇本(或鏡頭本)的要求,將前期採錄的節目素材資料進行編輯組合、製作“片頭”和“片尾”、疊加字幕、配畫外音等藝術處理,以達到播出要求的過程。

  後期製作是在製作中心機房完成的。製作中心機房的技術設備包括視頻切換機、視頻特技發生器、錄影機(一般在2~3臺以上)、字幕機、編輯機、監視器、同步機、視頻信號分配器以及音響設備等。利用這些設備可以進行畫面組合和畫面的特技藝術處理。

 電視畫面組合分為錄像機簡單編輯組合和運用視頻切換器進行的特技組合兩種類型。錄像機編輯是最簡單的後期制作方法,其工作過程是:將前期錄制的一段段素材按分鏡頭劇本的要求編輯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連續的完整節目。完成這一過程,隻需配備1臺編輯機和2臺錄像機。2臺錄像機通過編輯機一錄一放:在錄機上將編輯入點記憶到前一段鏡頭的尾端;在放機上將編輯入點記憶到下面需要接上的鏡頭的始端。編輯機自動記憶錄、放機的編輯切換點,並同時啟動錄、放機完成節目的組合。

  插入編輯是將節目中的某段不需要的鏡頭進行替換。它與組合編輯不同之處,是在後面要保留的畫面之前記憶編輯出點,這種方式常用於對已完成的節目進行修改。

  由錄像機直接進行畫面組合的制作方法普遍獲得應用,不需要進行藝術處理並且制作時間較短的新聞報道和新聞性專題節目大多采用這種制作方法。由於操作簡便,工作效率高,所以對於藝術處理要求較高、畫面變換較多的大型文藝節目或專題節目,也常用此法先進行粗編,然後再進行最後的藝術加工。

  藝術加工是運用視頻切換器對畫面進行各種形式的變換、字幕疊加和人物摳像等。工作時一般需要2臺放像機和1臺錄像機。視頻切換器是一種多功能設備,它可在輸入的多路視頻信號中的任意兩個之間進行某種變換,這種變換可以是疊畫(即淡出淡入)、掃畫,也可以將一個畫面“摳”到另一個畫面中。視頻切換器的另一功能是摳像組合畫面。摳像組合分為字幕摳像和人物摳像2種,這在技術使用上稱為“亮度鍵”和“色度鍵”。字幕摳像是將字幕疊加到節目畫面上,人物摳像是將人物疊加到節目背景畫面上。在疊加過程中,疊加處的背景畫面被消去。

  隨著現代工業和電子技術的發展,後期制作所使用的設備不斷更新換代。為瞭使節目制作更方便有效,已生產出能同時記憶上百個編輯點的遙控自動編輯機,並運用時碼技術對前期錄制的節目素材插入時碼信號。在後期制作時,編導隻需根據組合畫面的時碼位置分別記憶編輯點,使用具有時碼顯示控制功能的錄像機,一次就可完成整個節目的編輯組合工作。此外,有的國傢還生產出能同時遙控視頻切換器、特技發生器和錄像機等設備的自動控制編輯機。使用這種編輯機,可大大節省人力和時間。

  電子特技能提高電視節目的制作質量,是現代化手段。在電視節目後期制作中往往要對圖像進行各種特技處理,所有特技處理都采用電子控制處理系統。在電子特技的視頻切換器內,本身就包含瞭對視頻圖像進行疊畫、掃畫和摳像的電子控制處理單元。各單元有不同的作用,又互有聯系。疊畫過程是兩個視頻信號之間線性混合相加的過渡。掃畫過程是由各種脈沖調制信號控制電子切換開關,進行交替切換的過渡。脈沖調制信號是由幾種基本脈沖信號經過各種組合而成,因此掃畫的圖案類型可多至幾十到上百種。此外,高質量錄像機,重放節目帶的速度可以隨意改變,所以它本身就具有定格(靜幀)、慢放、快放及倒放這類簡單的特技效果。能夠制作動畫特技效果的錄像機也已問世。

  以上所述都屬於電子模擬特技。模擬特技並不改變圖像的正常比例關系和內容。20世紀80年代初,已經出現瞭電子數字特技設備,即通常所說的電視特技信號發生器,它是微電腦在視頻設備中的一種應用。由微電腦控制處理,不僅能對視頻信號進行存儲,還可以改變視頻畫面4:3的寬高比,產生放大、縮小、旋轉、移位以及透視等效果。創作人員可通過數字特技設備,將一個視頻畫面編成一組連續變化的特技程序。數字特技設備一般多用來制作節目的片頭、片尾和廣告節目,豐富多彩的特技效果,給人以新穎活潑的感受。此外,數字特技設備還可以產生鏡像效果。與視頻切換器配合作用,產生對稱性效果,利用它的放大、縮小功能與切換器配合,產生反饋效果。

  特技處理過程又是藝術創作過程,但這些創作必須是有節目信號源的。80年代中期,節目制作技術又有新的突破:由計算機進行漢字處理而構成的字符發生器,可以代替普通字幕機。由計算機構成的圖形發生器,可以不用任何節目源,而由節目制作者自己構思來創作某種畫面、圖形。計算機產生的字符和圖形完全是軟件系統開發和應用的過程,其圖像花樣更為抽象而新穎,立體感更強,它使電視節目的制作質量達到又一個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