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介紹人類一切門類知識或某一門類知識的工具書,供查檢所需知識和事實資料之用,但也具有擴大讀者知識視野、幫助系統求知的作用。它是一個國傢和一個時代科學文化發展水準的標誌。“百科全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 enkyklios(普通的)和 paedeia(教育或學識)。中國古代百科全書性質的典籍稱類書,“百科全書”這個名稱在20世紀初才在中國出現,是由日文的“百科事典”和中國傳統大型叢書的名稱“全書”融合而成。

  起源 百科全書性質的著作已有2000 多年的歷史。在西方,原始胚胎有兩個基礎:一個是概要全面;一個是知識分類。希臘學者亞裡士多德為雅典學園講學,編著全面講述當時學問的《工具論》、《物理學》、《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學》和《詩學》等講義,被奉為最早的百科全書傢。中國魏文帝曹丕下令王象等人編撰的《皇覽》,被《唐書·藝文志》論定為中國類書之始。此外,大約成書於漢初(相傳始於西周)的《爾雅》,以最早的辭書聞名於世界,但它廣收名物詞,更象是一部古代的百科詞典,因此也被看作是更早的淵源。

  發展和演變 西方百科全書的基本性質曾發生過三次演變:古代的百科全書、中世紀的百科全書和現代的百科全書。與此相應,百科全書在編排上也經歷瞭以“自由七藝”(“三學”和“四術”)為基礎的原始分類編排、以科學分類為基礎的分類編排和按字母順序編排的三個階段。百科全書的編撰組織大體上也區分為三個階段(見下表)。

百科全書發展和演變

  古代百科全書 公元5世紀以前的西方百科全書,最著名的有:古羅馬瓦羅編的《學科要義》9卷,內容包括修辭學、數學、占星術、醫學、音樂和建築學;公元1世紀的老普林尼編的《自然史》37卷,保存瞭許多後已佚失的資料。

  中世紀百科全書 中世紀百科全書的歷史可以分為5~16世紀和16~18世紀兩個階段,大體上是以F.培根創立科學分類法並對百科全書編篡產生重大影響為界的,中世紀前期西方的百科全書,明顯地反映那個時代神學和宗教統治的影響。大多數百科全書是為修道院培養神職人員而編的課本。中世紀後期,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隨著科學和文化的發展,適應人們迅速查檢知識的需要,百科全書的工具書作用逐漸增強。受詞典的影響,編排方式也漸由分類編排向字母順序編排過渡。J.J.霍夫曼於1677年出版的《百科詞典》是這一轉變時期的百科代表作。

  現代百科全書 西方現代百科全書的奠基人是法國哲學傢D.狄德羅。以狄德羅為首的法國百科全書派,在1751~1772年編篡出版瞭世界聞名的《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與手工藝大詞典》,正篇17卷,圖篇11卷。1780年再版時出版傢A.F.佈勒通又補編瞭7卷,共35卷。法國百科全書派點燃瞭啟蒙運動的火炬,為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瞭思想準備。1768~1771年,在蘇格蘭的愛丁堡出版瞭《不列顛百科全書》,初版3卷。1796~1808年,在德國出版瞭《佈羅克豪斯社交詞典》。這是歐洲最有影響的兩部百科全書,以後歷版修訂,直到現在仍是世界上最有權威的百科工具書。出版歷史比較悠久的現代百科全書還有1829~1833年初版的《美國百科全書》13卷、德國1852年初版的《邁耶百科詞典》、英國1859~1868年創編的《錢伯斯百科全書》和法國1865年開始出版的《拉魯斯百科全書》。20世紀創編的著名的百科全書有:1926~1947年出版的《蘇聯大百科全書》第1版65卷,1933年開始出版的西班牙《插圖歐美大百科全書》(ESPASA)80卷,1939年出版的《意大利科學、文學和藝術百科全書》36卷,1955~1963年出版的日本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32卷。

D.狄德羅編纂出版的《百科全書》第1版正文第1頁

  中國的百科全書 中國自魏至清,歷代編撰大小類書400餘種,可惜多數已經散佚。隋末虞世南編撰的《北堂書鈔》、唐初歐陽詢主編的《藝文類聚》與宋李昉等編篡的《太平禦覽》、王欽若等人編的《冊府元龜》,被後人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類書”。明初解縉等人編纂的《永樂大典》卷帙浩繁,達22萬多卷,被外國百科全書稱為“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清代用活字版印刷的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也達萬卷之巨。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辭海》,含有相當的百科詞典的成分。中國現代百科全書事業開創於1978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已從1980年開始出版。隨之相繼開始編纂和出版的還有《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國企業管理百科全書》、《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等專業性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的基本功用 就其歷史作用和現代意義來說,百科全書有四種基本功能:①存佚。許多重古要籍和古代作傢的作品早已佚失,後人能知道它們的一些內容,多靠百科全書的保存。②啟蒙。自狄德羅《百科全書》出版以來,百科全書的歷史便進入瞭現代時期,其重要的標志之一就是用真正的知識啟迪愚昧之蒙。③查檢。現代百科全書能使人們用最便捷的途徑獲取各種急欲知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資料。④自學。現代百科全書在科學分類的基礎上對人類已有的各門類知識進行整理,用最概要的方式提供最基本的知識,有“沒有圍墻的大學”之稱,從而為輔助人們自學求知提供一種有益的工具。

  百科全書的種類 現代百科全書主要是按內容范圍、規模、內容所涉及的地域范圍和讀者年齡檔次等分類的。

  內容范圍 按內容范圍的寬狹區分為綜合性百科全書和專業性(包括專題性)百科全書。綜合性百科全書概述人類一切門類知識,如《不列顛百科全書》、《美國百科全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專業性百科全書選收范圍有寬有狹:寬者選收一個廣闊的知識領域,如美國的《科學技術百科全書》(30卷)和《社會科學百科全書》(17卷),狹者如蘇聯的單卷本《芭蕾舞百科全書》。

  規模 按部頭大小區分為20~30卷以上的大百科全書、10卷左右的小百科全書和一般為單卷本的百科詞典(或稱案頭百科全書)。現代世界上部頭最大的百科全書是西班牙的《插圖歐美大百科全書》,正篇80卷,逐年還出補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定為73卷。

  地域范圍 按所收內容涉及的地域范圍還分為世界內容的百科全書和地域性百科全書。各國編的世界內容的百科全書仍不免側重本國內容。地域性百科全書則僅反映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傢的情況。

  年齡檔次 按讀者年齡和文化程度分檔,各檔百科全書不僅在介紹知識的詳簡和深淺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性質上也稍有差異。一般分為4檔:①高級成年人百科全書適應對象最廣,一般由高中程度直至查閱非本專業內容的專傢讀者。各國有代表性的大百科全書均屬此檔。②普及成年人百科全書適應中等文化程度的社會廣大讀者,如美國的《科利爾百科全書》(24卷)和《康普頓百科全書》(26卷)。③中學生百科全書條目的設置更緊密地結合學校課程的設置,如美國《優等生百科全書》(20卷)和《國際百科全書》(20卷)。④少年兒童百科全書多以圖片為主,內容淺近的如英國《兒童百科全書》(2卷),內容稍深者如美國《不列顛少年百科全書》(15卷)。一般說,前兩檔百科全書的工具書作用更強,而後兩檔則更偏重於輔助自學的教育作用。

  百科全書的條目 條目是百科全書的基本尋檢單元。編纂者對人類已有知識進行整理和分解,從而得到一個個大小不同的知識主題(或獨立概念)。把這些主題按一定體例規范撰寫出來,便是百科全書的條目。現代綜合性大百科全書往往有多至幾萬至十幾萬個條目。條目之間靠參見系統互相聯系,交叉而不重復。百科全書條目依主題的寬狹,有長至十幾萬字的釋文,短至百餘字的詞條。

  現代百科全書發展初期出現瞭兩種編纂觀點,這就是所謂的“大條目主義”和“小條目主義”。“大條目主義”實際上是對古代和中世紀百科全書編纂傳統的繼承,更多地著眼於教育作用,較多地強調知識的系統性。《不列顛百科全書》是“大條目主義”的代表,但70年代的新版已大有改變。它的《簡編》已采取典型的“小條目主義”的編法。“小條目主義”是百科全書受詞典編纂方法影響的結果。它對大學科或上層次概念和知識主題盡量加以分解,分成更多更小的獨立主題,使百科全書更便於尋檢,《佈羅克豪斯百科全書》是這種編法的代表。

現代世界各國主要的百科全書

現代世界各國主要的百科全書(續表)

  編排方法 百科全書內容的編排不外三種方式:字母順序編排法、分類編排法和字順與分類相結合的編排法。

  附屬成分 現代百科全書除正文外還編有與正文緊密關聯的各種附屬成分,其作用是增加尋檢的方便和擴大百科全書的用途。附屬成分包括:前言、凡例和目錄;插圖是重要的形象化手段,豐富和精美的彩色插圖已是現代百科全書的一個重要標志;參見系統,把被條目分割的知識溝通起來。讀者通過參見系統可能把一個主題有關的知識系統化起來。參見可用文字表示,更多的百科全書是用符號(如箭頭)表示。

  此外,還有參考書目和作為全書總“鑰匙”的索引。最主要的索引是主題分析索引,即對條目釋文進行分析,把其中有名可查、有事可考和有數可據的知識信息均選作主題,按某種檢索次序(一般是字母順序)編排起來,註明卷次、頁碼,有的百科全書還註明版面區域。大型百科全書多是把索引編為單獨的一卷。此外有地圖集及作為全書權威性標志的各種名單,如編委會、編輯部、學科顧問名單。

  現代世界百科全書 80年代初,世界上出版有大、中型綜合性百科全書的國傢已達40多個,發行中的大、中型綜合性百科全書不下百餘種。附表中是現代世界各國主要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