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江南名園。在江蘇省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時為大宏寺。明正德年間(1506~1521)禦史王獻臣辭職回鄉,買下寺產,改建此園,並借用晉代潘嶽《閒居賦》中“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取園名。1860~1864年曾劃入太平天國忠王府。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拙政園初建時規模較大,除正宅外,園內有31景,包括現在的東花園(明末的歸田園)、西花園(清末的補園)以及北牆墻外的大片土地。現園面積約4800平方米,水面約占五分之三,亭臺樓閣多面水而築,分中、西、東3個景區。中部是主要部分,正中有一寬闊的水面,以土埠分隔。山石、樹木、建築疏朗,富於自然景觀。池南主廳遠香堂正對島上雪香雲蔚亭。環湖建有梧竹幽居、見山樓、香洲、小滄浪等樓館亭榭,都各具匠心,為園林建築中的精粹。西部用水廊與中部截然分開。園中水面迂回,佈局緊湊。主要建築有鴛鴦廳,由三十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花館組成。廳東兩宜亭、廳西留聽閣,以水廊高低而起伏,最具特色。東部入園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明歸田園廢址上擴建的,重建的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等。

  園內景物環水面佈置,主次分明,有聚有散,通過山勢、建築、花木互相掩映,形成湖、池、河、澗等不同景區,自然情趣濃鬱。利用自然、對比借景的手法,吸收傳統的繪畫藝術,因地造景,隨景步移,具有典型的江南水景園林特色,居蘇州四大名園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