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京師北部軍事防禦工程,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在北京延慶縣境內西山與軍都山相交處的關溝北端。關溝為一條長約18公裡的溪穀,為華北平原通往內蒙古高原的重要通道。居庸關位於關溝中部,八達嶺在居庸關之北,為其外口,因而又稱北口。它居高臨下,形勢比居庸關更為險峻。始築於明洪武元年(1368),明代弘治、嘉靖、萬曆年間曾多次修築。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達嶺嶺口處為一座小型關城,建於明弘治治十八年(1505),平面呈東窄西寬的梯形,東西長約64米。關城設東、西二門。西門外側門額有萬歷年間題刻石匾書“北門鎖鑰”。東門外門額為嘉靖年間題刻石匾書“居庸外鎮”。城臺上均已無城樓建築,僅留磚垛口。從“北門鎖鑰”關門城臺的南北兩側起,依山勢構築蜿蜒起伏的長城,並間築敵樓。城墻高大堅固,平均高約7.8米,墻基寬約6.5米,墻頂寬約5.8米。墻體用整齊巨大的條石築成,內部滿填泥土石塊。墻頂用方磚鋪砌,石灰填縫。內側設宇墻,外側設垛口,垛口墻上設瞭望孔及射孔。墻內間隔不遠辟一便門,發券,內有石梯,守兵可由此上下。每隔300~500米,在城墻上建一座堡壘式臺子,可分為用於巡邏放哨的墻臺、用於射擊瞭望的敵臺和用於攻戰儲存武器的戰臺。敵臺分上下兩層,稱空心敵臺,原於頂部建鋪房,現仍保留地基。八達嶺長城城墻不止一道,以北群山中還有幾處斷斷續續的城墻,其間設有傳遞軍情的煙墩──烽火臺。“北門鎖鑰”外不遠處另有一磚城,稱岔道城,為八達嶺的前哨指揮部。明隆慶五年(1571)建,當時駐軍700餘名,總兵官3名。

萬裡長城──八達嶺

  1953年起,文物管理部門對八達嶺長城進行勘察、維修,將撲地的碑石鑲嵌在城墻上。延慶縣政府在關城內建立瞭文物保管機構。截止1988年底,已維修城墻至北12樓、南7樓,共計2600餘米,並在“北門鎖鑰”外滾龍溝建立瞭八達嶺長城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