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是中國宋代北方重要瓷窯之一。窯址在河北磁縣境內,以觀臺鎮、彭城鎮為中心。因磁縣宋屬磁州,故名。該窯創燒於北宋初,經金元至明清,經久不衰。明曹昭《格古要論》、王佐《新增格古要論》、謝肇淛《五雜俎》、清初《磁州志》、朱琰《陶說》、蘭浦《景德鎮陶錄》和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等文獻對磁州窯均有記述,但記述並不全面,也很不公允。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對磁州窯進行瞭多次調查與局部發掘,揭示瞭以“觀臺鎮”、“彭城鎮”為中心的磁州窯窯場的分佈、各窯口製品種類、工藝技法、、裝飾風格及歷史沿革。

  磁州窯產品專供民間,絕大部分產品為民眾生活日用的飲食具、酒具、梳妝用具、燈具、寢具、供器以及小動物形玩具等,品種豐富,既有白與黑單色釉,又有白釉綠斑、白釉劃花、白釉剔花、白釉刻花、白釉黑剔劃花、白釉黑繪、白釉黑繪劃花、綠釉黑剔、綠釉黑繪、珍珠地刻花、三彩釉和紅綠彩繪等,按裝飾技法劃分不下12種。其中以白瓷為主,白釉黑花最有特色,享有盛譽並影響四方。河南、山西、江西等地區的部分瓷窯都燒制具有磁州窯風格的白釉黑花器。器類有碗、盤、碟、杯、瓶、壺、罐、壇、尊、缽、盒、洗、盆、奩、枕、燈、香爐等。198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系對觀臺窯址的再次發掘中,還新發現瞭古樂器之一的拍鼓。磁州窯產品的特點是器類多,器型豐富多變,如枕類,即有腰圓、八角、如意、銀錠、長方、雞心、花瓣、梯形等形式。且各類造型都具有實用性強,粗獷、質樸、美觀的特色。河北巨鹿古城出土的磁州窯白釉八方枕、翹邊如意枕,河南省博物館所藏湯陰出土的白釉剔花長瓶,日本出光美術館收藏的綠釉剔花卷口瓶,都是范例。磁州窯燒瓷原料低劣,產品的胎體多呈灰色且粗糙,因此要運用化妝土技法,先於灰色坯體上塗一層細白色泥漿(俗稱化妝土),施釉燒成後,即為色白光潤的白瓷。嚴格來說磁州窯白瓷應稱做化妝白瓷,與定窯細胎白瓷有別。

  磁州窯裝飾技法多樣,可概略分為刻、劃、剔花和彩繪花兩大類,裝飾題材多取材於生活景物,如花卉、禽鳥、蟲魚、動物、鳥戲、熊戲、嬰戲等。以嬰戲為最突出,如蹴球、趕鴨、放鵪鶉、逗鳥、撲蝶、騎竹馬、抽陀螺、釣魚等。另有表現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民諺及詩文、詞曲的裝飾題材,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民間色彩。磁州窯裝飾藝術的突出特點是,在白化妝土上運用劃、刻、剔花、彩繪等裝飾技法,造成紋樣與底面間的色調對比,紋樣輪廓鮮明。白釉劃、刻、剔花,是利用刀線形成白化妝色與土褐或灰白胎色的對比,使賓、主分明,形象突出,具有柔和雅麗之美。如河南湯陰出土的磁州窯白釉剔花牡丹紋瓶,以剔露的土褐胎色托起滿纏腹體的潔白色牡丹花枝,富麗典雅;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磁州窯白釉劃花花卉紋碗,白色花紋躍起在灰色地上,既鮮明又含蓄;日本神戶白鶴美術館所藏的磁州窯白地黑剔劃花龍紋瓶,白地托起雄勃的黑龍,大有“翻江倒海”、“騰雲駕霧”之勢,充滿神幻色彩,堪稱傑作。白地黑繪是在白化妝土上用含鐵的彩料 (俗稱斑化) 繪出紋樣,再施透明釉高溫燒成,呈現在白地上的黑花,簡練活潑,氣韻生動。此類裝飾以枕面上的白地黑繪裝飾最為出色,幾乎每一幅都是一幀精彩的水墨小品。如鳥紋枕,在腰圓形枕面上斜出嫩竹一枝,小鳥飛落在顫動的枝頭,與宋人花鳥畫同出一格;鳥戲紋枕,則在八方形枕面上,繪一身著短衣少年,倒立在飛馳的鳥背上,矯健生動。紅綠彩繪是以紅、綠、黃等多種彩料,在化妝白瓷上作畫,低溫復燒而成。器物上畫紅點綠,以白相襯,鮮艷明麗,開創瞭多色彩裝飾之先河,為明清兩代釉上彩繪裝飾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磁州窯題款以瓷枕上最豐富,絕大多數是制瓷作坊的標記,如“張傢造”、“張傢枕”、“張傢記”、“張大傢枕”、“王傢造”、“王氏壽明”、“王氏天明”、“趙傢造”、“劉傢造”、“滏陽陳傢造”、“李傢枕”等。其中以“張傢造”款數量最多。最早題“張傢造”款的瓷器為甘肅省博物館所藏白地黑花長方枕,枕面繪一虎,右上側題“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筆於沙陽”,枕底印“張傢造”款。磁州窯枕的題款皆戳印在底部,字體多為楷書,有陰、陽文之分。款形有橫式、豎式、帶邊框、不帶邊框、雙邊框與單邊框之別。有的於邊框上端覆罩一荷葉,下端以荷花相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