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佛寺建築。在山西省晉城市東南18公裡硤石山腰。分上下寺。下寺歷史早,名古青蓮寺;上寺略晚,名青蓮寺。兩寺相距300米,下寺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初名硤石寺,唐鹹通八年 (867)敕賜“青蓮”額。宋代創建上寺。宋金以來歷代重修,現存宋金建築4座,唐宋以來彩塑80多尊,碑碣數十通,唐明兩代磚石塔各1座,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價值。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青蓮寺現存正殿殿、二垛殿和南殿。正殿三楹,後世屢次重修,殿內佛壇寬廣,壇上佈列彩像7軀,均為唐塑。中為彌勒像,高4.2米。衣紋線條圓和流暢,似“曹衣出水”之法。整組造像與佛光寺佈局雷同。

  南殿清代重修,原貌已失,但殿內宋代造像,尚為可貴。殿內唐寶歷元年 (825)鐫“硤石寺大隋智遠法師遺跡記”碑1通,碑首刻彌勒講經佛殿圖,是繼西安大雁塔門楣線刻之後又一唐代佛寺殿閣圖案,為研究建築史的重要資料。

  青蓮寺前有山門、天王殿,中有藏經樓、觀音、地藏二閣和大佛殿,後大殿已毀,寺後山腰有三佛殿三楹。兩側有款月亭、禪堂、經舍、方丈院等。藏經樓金代建,重簷歇山式屋頂,上層鬥栱及梁架原構樸實渾厚。觀音、地藏二閣,三開間重簷懸山頂,設前廊,閣上當心分別塑觀音、地藏二菩薩,側有十八羅漢和十殿閻君等,建築塑像始於宋,經明代補葺重裝,但仍保持宋代特征。

  大佛殿為青蓮寺主體建築,宋元祐四年(1089)建。3間方形,通面闊11.93米,通進深11.13米,單簷九脊頂。殿前簷當心間裝板門,兩次間安直欞窗。簷柱青石雕造,刻有佈施者姓名和年月。殿內徹上露明造,梁架為六架椽屋四椽栿對乳栿用三柱。殿中央塑釋迦佛,高4米,兩側二弟子僅存阿難一像,前隅文殊、普賢坐像高3米,面形豐滿,衣飾柔軟貼體,雖為宋元祐作品,尚存唐塑風韻。

  寺內還有唐惠峰禪師塔、唐代石幢、石獅、明代觀音塔、明制琉璃獅子等,具有一定歷史和藝術價值。

  1957年進行過維修保護,1981年以來連年修繕,築石壩保護寺基,翻修天王殿、款月亭、山門、圍墻、三佛殿、藏經樓等,並設專人管理。1988年實施寺區保護規劃,進行修繕加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