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秦漢陶塑有規模宏大的軍陣、樂舞百戲、侍女、農夫、武士、庖廚、擊鼓說書等形象,還有豪族地主的宅院、樓閣、欄圈,以及各類傢畜群塑等。運用塑、模制、堆貼、刻、畫等技法,把塑造物件的性格特徵、揉合於藝術形象之中。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是秦代陶塑的傑作代表。西漢群體塑得最好的作品是山東濟南無影山西漢墓中出土的舞樂雜技俑。原有陶俑22人,固定在一個長67釐米,寬47.5釐米的陶盤上。表演者在陶盤中心,後面為樂隊,兩側是觀眾。陶塑內容和以前的戰國青銅器、漆器上所反映映的宴樂活動相比較,構圖處理上有很大的突破。戰國青銅器刻紋圖像,一般以高大建築物及其中貴族宴飲活動為中心,向外展開樂舞或遊獵、戰爭的圖像;而無影山西漢陶塑刻意描繪的是樂舞、雜技,宴飲作樂的貴族,則退居陪襯地位。

  四川各地出土的許多東漢時期的擊鼓說書俑,或站或坐,或扭或唱,形象生動。其中四川彭山出土的1件,左手抱鼓,右手伸出食指,指著下方,頭部縮在高聳的兩肩之中,滿面呈笑,額頭因雙眉高抬和飽經生活艱辛而出現幾條深深的皺紋,其生命氣質、神情動態、動與力的一剎那都表現得活靈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