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金石學傢、文物收藏傢。初字堅白,後改字叔蘊、叔言,號雪堂、貞松老人,又稱永豐鄉人、仇亭老民。原籍浙江上虞縣(今浙江省上虞縣)永豐鄉。清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八日(1866年8月8日)生於江蘇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縣),1940年5月14日卒於遼寧旅順。

  羅振玉以上虞縣學第七名出身,應壬午(1882)、戊子(1888)兩次鄉試不中,自此潛心治學。中日甲午戰爭後,留意新學,與蔣伯斧等人在上海合辦學農社及《農學報》,又創設東文文學社,翻譯介紹日本和歐美農學著作,並協辦武昌農校、江楚編譯局、蘇州師范學堂等。1906年起,任學部參事官、京師大學堂農科監督等職。辛亥革命後,以清朝遺民自居,僑居日本。1919年返國,逐漸參預清室的復辟活動,被溥儀任為南書房行走。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成立後,曾任偽監察院長及滿日文化協會會長等職。

  羅振玉自幼喜愛收集金石銘刻,終生不輟。因其學術見聞廣,掌握資料多,又恰值殷墟甲骨、敦煌遺書、西域簡牘、中原碑志等大量古物陸續被發現,以一傢之力廣泛收集各類新發現的文物資料,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研究,為近現代社會科學研究保存瞭可貴的資料,做出瞭有益的貢獻。

  保存和流傳敦煌遺書 敦煌莫高窟石室所藏古代文書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 發現後,被英國人 A.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等外國學者大量盜買外流。羅振玉於宣統元年(1909)見到伯希和盜買的唐人寫本等,當即拍照10餘種,又就其部分內容編寫《鳴沙山石室秘錄》、《敦煌石室遺書》等。並極力呼籲學部將敦煌石室殘存的文書八千卷購下保存。後又以伯希和提供的遺書照片影印出版《鳴沙石室佚書》(1913),收書13種;《鳴沙石室遺書續編》(1917),收書4 種;《鳴沙石室古籍叢殘》(1930),收書30種,幾乎已包括瞭敦煌遺書中四部書籍的最重要部分。其詳細校訂的題跋文字,大都見於《雪堂校刊群書敘錄》卷下。

  搜求和研究安陽殷墟出土甲骨 羅振玉是最早在甲骨學研究方面取得主要進展的學者。他從1906年起收集甲骨,總數近2萬片,是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傢。除鼓勵劉鶚編集《鐵雲藏龜》外,還親自訪求,判明甲骨的真實出土地──小屯。1910年著《殷商貞卜文字考》,首先考定安陽小屯為殷墟,並正確地判明甲骨是“殷室王朝的遺物”。以後陸續將所見所藏編為《殷虛書契前編》(1912)、《殷虛書契菁華》(1914)、《殷虛書契後編》(1916)、《殷虛書契續編》(1933)四書,共收甲骨5000餘片,是在殷墟正式發掘前零星出土甲骨的最重要集錄。所著《殷虛書契考釋》,釋甲骨文字達561個,並提出“由許書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窺卜辭”的釋字原則,主張考釋文字應註意卜辭辭句的通讀和分類,是初期甲骨學研究中的一大進步。

  保存清內閣大庫史料及明文淵閣藏書 光緒三十四年(1908)清廷內閣準備焚毀庫檔。羅振玉以庫檔中重要史料甚多,多方努力,終得保留,裝袋存放學部。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又擬將其作廢紙出售,羅振玉以原售價3倍的高價買回,保存整理,使大批珍貴的明清史料免遭毀滅。

  整理匯集金石銘刻和古器物資料 羅振玉收集歷代石刻及商周秦漢銅器拓片極富。在此基礎上,他做瞭大量的整理出版工作,編著有《秦金石刻辭》(1914)、《殷文存》(1917)、《貞松堂集古遺文》及《補遺》、《續編》等。其中尤以《三代吉金文存》影響最大。該書收錄商周銅器銘文拓本4831器,資料豐富,易於查檢,為金文研究者所必備。羅振玉整理編集的石刻集錄,亦不在少數,出版有《昭陵碑錄》、《唐三傢碑錄》、《西陲石刻錄》、《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六朝墓志菁華》、《海外貞珉錄》、《三韓塚墓遺文》及芒洛、東都、鄴下、中州、襄陽、廣陵、吳中、山左等塚墓遺文,收錄瞭大量近代出土的墓志等石刻文字。羅振玉還大量編集影印瞭各類器物圖錄,如《殷虛古器物圖錄》(1916)、《郼草堂吉金圖》(1917)、《貞松堂吉金圖》(1935)等。此外,還廣泛編集瞭古器物范、明器、古鏡、瓦當、璽印、封泥、符牌、鈔幣、刑徒磚、買地券等專集。其中不少文物已佚,藉羅氏集錄得以保存圖像及銘文。

  印行漢晉簡牘資料和古代秘籍 英國的A.斯坦因曾在甘肅敦煌及新疆羅佈淖爾盜掘大批漢晉簡牘,由法國學者 E.E.沙畹作《考釋》。羅振玉根據沙畹的《考釋》一書,與王國維重新整理,刊印《流沙墜簡》(1914)一書,成為近代研究簡牘學的開始。羅振玉還將日本及國內大量新發現的古代鈔本及宋、明版本秘籍影印傳留,如《雲窗叢刻》、《吉石盦叢書》、唐寫本《文選集註》殘卷、《古籍叢殘》等。

  羅振玉的其他論著和序跋文字多篇,先後匯為《永豐鄉人稿》、《遼居雜著》、《貞松老人遺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