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器樂吹打樂的一種。流行於山東省,尤以山東西南地區更為興盛,素有“嗩吶之鄉”的盛譽。

  山東各地的鼓吹,有3個主要流派。①以菏澤、濟寧西部為中心的魯西南鼓吹為西南路。它的樂隊組合靈活多樣,適應力強,地方色彩濃厚。嗩吶的哨片較軟,控制自如。代表曲目有《百鳥朝鳳》、《大笛絞》、《大合套》、《風攬雪》、《抬花轎》、《駐馬聽》、《滾繡球》、《鎖南枝》等。②以鄒、滕、嶧諸縣為中心的魯中南鼓吹為中路。其風格穩健、深沉、含蓄。銅桿桿嗩吶是中路的特有樂器。代表曲目有《集賢賓》、《采茶歌》、《五六五》、《十樣景》等。③德州、聊城、惠民等地區的鼓吹為北路。其風格剛健有力,粗獷豪放。嗩吶哨片較硬,音質渾厚洪亮。模擬簫音、三弦是北路嗩吶特有的演奏技巧。代表曲目有《普天樂》、《海琴歌》、《一枝花》、《滾鼓令》、《靠山遊湖》等。

  山東鼓吹的曲目十分豐富,大體分為3類:①歷代相傳下來的古老樂曲,大部分是元、明、清以來的俗曲小令,其中包括一部分戲曲曲牌和由民歌小調演化而成的樂曲。如《朝天子》、《將軍令》、《傍妝臺》、《新春來》、《駐雲飛》、《駐馬聽》、《山坡羊》、《十樣景》、《疊斷橋》、《海琴歌》等。②隻流行於某一區域,特點突出,色彩濃厚,是最能代表和體現各派風格特色、並能充分發揮藝人演奏技巧的樂曲。如魯西南的《大笛絞》、《開門》,魯中南的《五六五》、《集賢賓》,魯北的《普天樂》、《開門》等等。③仿吹為山東鼓吹之所長,吹戲、咔戲是經常演奏的樂曲。尤其近幾十年來,有瞭更加廣泛地發展。

  口授是山東鼓吹的主要傳藝方式,變奏是其演奏的基本方法。它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高度的即興性。口授譜隻是樂曲的基本形態,演奏者在此基礎上運用各種變奏手法進行創造性地即興發揮,使樂曲中呈現出萬變不離其宗的多姿面貌,樂曲的精華部分大部分體現在即興式演奏過程中。另一個特點是多變性。一首樂曲往往有多種多樣的變體,如魯西南的《大笛絞》、魯中南的《五六五》以及各地的《開門》等,都是一曲多變的例子。

  山東鼓吹的主要樂器有吹管樂和打擊樂兩類。吹管樂器有嗩吶(亦稱“大笛”,有大、中、小、木桿、銅桿、錫桿之分)、笛子(梆笛、曲笛)、笙(有圓把笙和方笙兩種)、管子(有大、小、單、雙之分)等;打擊樂器有:小镲、中鈸、大鑼、小鑼、汪鑼、雲鑼、鈸子、梆子、樂鼓等。

  樂隊編制一般由6~8人組成。常見的樂隊組合形式有:①“單大笛”樂隊:由嗩吶、笛子、笙、小镲(或梆子)、雲鑼(或鈸子)、汪鑼(或點子)、樂鼓等8件樂器組成,是山東鼓吹中最基本的也是表現力最豐富的樂隊。②“對大笛”樂隊:由嗩吶、小镲、雲鑼(或鈸子)、銅鼓、樂鼓等6件樂器組成,多用於婚、喪等儀式,流行較廣。③錫笛、笙、笛合奏樂隊:由錫笛、笙(1~2)、笛子、小镲(或梆子)組成,主要用於演奏大弦子戲曲牌。④笙、笛合奏樂隊:由笛子、笙(1~2)、小镲(或梆子)組成,用於演奏梆子戲曲牌及一般民間小曲。⑤咔戲樂隊:由嗩吶、把攢子、喇叭筒、笛子、笙(1~2)、皮鼓、簡板、小镲、中鈸、小鑼、大鑼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