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河北、陝西、湖北、山東等省,以河北昌黎、盧龍、灤縣一帶最為著稱,多在春節或趕會時隨秧歌隊表演,相傳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跑驢中的驢形道具用竹、紙、佈紮成前後兩截,下面用佈圍住。表演者多扮成農村少婦,把驢形道具系在腰間,上身做騎驢狀,以腰為中心,左右小晃身,下身用顫抖的小步蹭動,模擬驢的跑、顛、跳、踢、驚、強等動作和神態。演員上下身動作的強弱、大小、高低要相呼應,並與另一扮演趕驢的人相配合。跑驢一般都是表現一對農村新婚夫妻在回娘傢的路路上,過溝、爬坡、驢驚、搶救等經過,有說有唱有舞,詼諧風趣。跑驢主要伴奏樂器有嗩吶、小鼓、大鈸和小鈸等,樂曲常選用冀東嗩吶曲《滿堂紅》。

跑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跑驢被搬上舞臺,1953年在首屆全國民間舞蹈匯演中獲優秀獎,並在第4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獲2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