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元時南曲、北曲的合稱。南曲是宋元時南方(長江以南,以溫州、永嘉為中心)戲曲、散曲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大都源於唐宋大麯、北宋鼓子詞、宋詞、傳踏、諸宮調等,及當時的一些南方民間曲調,盛行於元、明。用韻以南方(江浙一帶)語音為準,有平上去入四聲。音樂上用五聲音階,聲調柔緩婉轉,以簫笛等伴奏,明代初期亦用箏、琵琶等弦索樂器。宋元南戲和明清傳奇都以南曲為主。北曲是宋元時期北方戲曲、散曲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同南曲相對,大都淵源於唐宋大麯、宋詞、諸宮調和北方民間曲曲調,並吸收瞭金元兄弟民族的音樂綜合發展而成。用韻以中州韻為準,無入聲。音樂用七聲音階,聲調遒勁樸實,以彈撥樂器伴奏,有“弦索調”之稱。亦有用鼓、笛者。元雜劇都用北曲。

  最初南北曲的曲牌不能出現於同一套曲內。元中葉以後,成規漸被打破。南戲開始兼用北曲。情況有以下3種:①在一套南曲中穿插上一兩個北曲的曲牌。如《小孫屠》第14出中插入北曲〔端正好〕、〔脫佈衫〕2曲;②用南北合套,將北曲曲牌與南曲曲牌依次相間聯成一套,劇曲如《荊釵記·男祭》所用的〔北新水令〕、〔南步步嬌〕、〔北折桂令〕、〔南江兒水〕等一套;散曲如元代貫雲石的《西湖遊賞》中所用〔北粉蝶兒〕、〔南泣顏回〕、〔北石榴花〕、〔南泣顏回〕、〔北鬥鵪鶉〕、〔南撲燈蛾〕等一套;③在全劇的多套南曲之間,夾用一出整套的北曲,如《宦門子弟錯立身》等12出,除插入〔四國朝〕1支,〔駐雲飛〕4支南曲外,基本是用瞭〔鬥鵪鶉〕、〔紫花兒序〕、〔金蕉葉〕等10支一套完整的北曲。明代以後,雜劇開始吸收南曲音樂,如周憲王朱有燉的《神仙會》第1、2、3 折中,都由末唱北曲、旦唱南曲;徐渭的《雌木蘭》和《女狀元》中,打破雜劇成規,將南北曲自由運用;汪道昆的《五湖遊》為南北合套,《高唐夢》、《遠山戲》、《洛水悲》所用則都是南曲。此外,明清傳奇中也兼用北曲和北套。明嘉靖間昆山腔興盛以後,已形成南北合流局面。昆腔源於南曲腔系;但昆劇之中卻存有尚可演唱的元雜劇與明清雜劇,昆劇中的北曲唱法,一般認為尚有若幹元代遺音。

  關於研究南北曲的書籍,現存有:明代沈璟編輯的《南九宮十三調曲譜》,選錄南曲曲牌719個;明末清初李玉編輯的《北詞廣正譜》,選錄北曲曲牌449個。每個曲牌都詳列不同格式,分別正字、襯字,註明板式。在一個套曲中重復使用的曲牌,南曲稱作“前腔”;北曲稱作“麼篇”或“麼”。這兩部書隻列舉文字格律,不附宮譜,是作傢為填寫曲詞的依據。樂譜方面,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由莊親王允祿、樂工周祥鈺、鄒金生等人編輯成書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列舉瞭南北曲牌及其變體4466首,是研究南北曲音樂的重要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