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宮廷宴樂之一種。“殿庭宴用立奏”(《新唐書·禮樂志》)。在堂下(庭院、廣場)表演。演出規模大,場面宏偉豪華。舞者多至180人,少則64人。其內容,除《太平樂》外,其餘各部都是歌頌皇帝的武功與文德的。舞蹈繼承、吸收瞭前代傳統和民間形式。其中一些樂舞,如《破陣樂》等影響深遠,流傳中外,東傳日本,名揚印度,《太平樂》採用的《獅子舞》,《聖壽樂》採用的《字舞》至今流傳民間。晚唐,《立部伎》表演“百戲”雜技等。白居易《立部伎》詩:“立部伎,鼓笛喧,舞雙劍,弄七丸丸,嫋巨索,掉長竿。”表演《立部伎》節目的藝人技術水平不如《坐部伎》高。習《坐部伎》不成,改習《立部伎》,習《立部伎》又不成,則改習“雅樂”(白居易《立部伎》詩、《新唐書·禮樂志》)。依據《通典》、《舊唐書·音樂志》、《新唐書·禮樂志》、《唐會要》、《樂府雜錄》等有關記載,將《立部伎》各樂部的樂舞制度等,列表如下:

《立部伎》各樂部的樂舞制度表

《立部伎》各樂部的樂舞制度表 續表